【案例】制定“患者死亡率”指标需要审慎(2)

【案例】制定“患者死亡率”指标需要审慎(2)

制定患者死亡率指标,为什么会被误读和吐槽?

虽说是征求意见稿,但遭到广泛质疑和吐槽,怕是政策发布者始料不及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公开解释,“征求意见稿中显示的住院患者和住院手术患者死亡率数据,只是对二、三级医院基线调查获得的客观情况、行业平均水平的实际表述”,不是目标要求。认为是给医院设置的目标,甚至是强制性要求,是媒体和民众的误读。为什么会被误读和吐槽呢?由此反映出公众的强烈情绪,值得我们关注。  

吐槽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以患者角度的民众声音:担心死亡率会让医院尤其是大医院进一步拒收危重病人。有网友称,“以前医院为了控制医保总额,拒收医保病人;以后医院为了控制死亡率,会不会拒收危重症病人”?这条信息被转发了15万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患者目前比较集中的意见。  

“拒收”可以有,但为何拒收不能含糊。之所以担心加剧拒收,和现实中医院救治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理想中,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院和医生,在决定拒收时,只能也应当以“救治需要”为唯一标准。而是否出于救治需要,现实中存在医生与患者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基层医院因能力和医疗资源有限尚能拒收的话,那一线大城市的综合性医院却时常因人满为患无法施救。在这样的现实下,一些医疗机构又屡屡曝出给业务部门下经济指标的丑闻,加剧了患者对医院的“拒收”决定正当性的质疑。  

与公众担忧相比,医学界的吐槽看来更为激烈:他们担心新规会逼医院赶走快死的病人。有医生甚至说,“医院只要把快死病人赶出院,死亡率都可低为零。控制死亡率唯一办法是作假”。  

由此可见,相关方面及时对被误读信息作出解释,对维护正常的医疗环境十分重要;不仅如此,除进行业务指导外,还有责任为解决目前医疗供需矛盾而努力。如何解除“拒收”和“赶走”背后的真正问题,是这次误读风波后值得努力的方向。让患者安心治疗,让医生踏实服务,医疗事业的发展水平才会赢得公众的满意。

不能脱离医疗规律制定“死亡率”

据报道,征求意见稿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二、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线调查》,该调查覆盖全国700多家医院,患者死亡率则是基于该调查的一个统计学结果。按照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死亡率指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客观数据。”总之,这一指标用于描述客观事实,符合调查统计的真实性。但是,能否用于“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充当具体的衡量指标,这要另当别论。

既然是“标准”,就带有评判意味。某一“标准”可能是供参考用,也可能带有强制性,但在评判某一事物是否合理的意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患者死亡率一旦指标化,写进“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它就成了度量依据,可以据此判定某个医院的服务能力是否合理,能否被接受。统计结果是对客观情况的描述,标准是对理想情况的设定,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管理者直接把客观情况当理想,把现状当标准,改革发力不是针对问题,而是对准容易获取数据的环节,往往舍近求远,避重就轻。

国际上,医疗领域的各种患者死亡率指标是存在的,一定的死亡标准成为行业参考,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数据怎么得来,如何对待,这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看是否从医疗自身规律出发。“医疗服务能力标准”中的患者死亡率,来自700多家医院的统计数据,看似采样丰富,但实际上,医疗资源分布是否合理,各级别医院之间的生存是否公平,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性有多大,所有这些因素都裹挟着看似单纯的统计数据。这个死亡率的确能描述医疗行业平均水平,能反映客观情况,但这个客观情况未必符合医疗行业自身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应然趋势。

医疗管理,或者政策制定,需要很多统计数据指标,这当然不是问题。但涉及医疗服务本身,尤其是反映医疗自身发展状况时,数据需要来自医疗具体实践,由医学行业提供。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专业人在专业领域才能完成的事情。一个疾病有多少治愈率,这取决于医疗技术所取得的水平。一个医疗事故的发生,有责任问题,也有医疗规律的作用,分清二者,却也是一种医疗专业判断。一个医院能够以及愿意救活多少重病患者,这取决于医疗机构自身的现状,与“行业平均水平”没有关系。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患者死亡率,描述的是医疗规律,还是医院分级下的行政管理规律,这实际上也说不清。

一些指标、政策出台,初衷是鼓励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结果往往“激励”医疗机构往险恶处用心,这类案例不算少。很多反向激励,其原因相似,就是脱离了医疗服务发展本身的规律。如果远离医疗规律,这样的数据指标越贴近真实,反而越是强化可能不甚合理的现状,对医疗发展而言甚至是一种禁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