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项目至上”之弊

北京:“项目至上”之弊

摘要:“项目至上”与独立思考相对立。在“项目至上”的主宰之下,学者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思考了。学者不需要通过独特探索、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申报者(学者)全力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领会“项目指南”、如何迎合“项目指南”的意图和思想。

我认为,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高校,“项目”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项目”是单指科研项目;广义的“项目”,则是包罗甚广(甚至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比如,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各种人才项目(某高校组织硕士导师申报填表时所例举的供填表者选择填写的人才项目居然多达二十多个类别)、各种基地项目、各种平台项目、各种中心项目、各种团队(除了一般“团队”还有“创新团队” ,除了“科研团队”还有“教学团队”)项目、各种工程(除了一般“工程”还有“创新工程”)项目、各种奖励项目等等,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整个中国高校)就是靠项目管理,项目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已经到了高校离开项目就不能发展、高校教师离开了项目就不能生存的极端境地。有人说:原来中国人见了面第一句话是“你吃饭了吗?”现在中国高校老师见面后第一句话则是:“你在做什么项目?”正是由于看到并深深地感受到了上述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整个中国高校)目前已经走向了极端,那就是项目主导一切、支配一切,“项目至上”。

我们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及其以前(包括“文革”以前),我们国家在古籍整理、外文著作翻译等方面的项目经费投入较多,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管理界将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推展到“项目至上”的境地,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项目至上”除了给学术管理界带来热闹、带来政绩、带来统计数字、带来学术垃圾(虚假繁荣)外,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其一,“项目至上”与独立思考相对立。在“项目至上”的主宰之下,学者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思考了。学者不需要通过独特探索、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申报者(学者)全力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领会“项目指南”、如何迎合“项目指南”的意图和思想。

其二,“项目至上”是计划经济(行政审批)的一个典型表现,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行政审批)的最后堡垒。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社会的经济是越来越市场化,可我们的学术管理却是越来越计划化。“项目至上”带来的最突出的负面影响就是强化行政审批,逼迫高校和高校教师“跑项目”,而强化行政审批、逼迫高校和高校教师“跑项目”的结果则是推动权力寻租、推动学术腐败。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