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项目至上”之弊  (2)

北京:“项目至上”之弊 (2)

摘要:“项目至上”与独立思考相对立。在“项目至上”的主宰之下,学者不需要、也不能独立思考了。学者不需要通过独特探索、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课题)。项目申报者(学者)全力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领会“项目指南”、如何迎合“项目指南”的意图和思想。

其三,“项目至上”倡导的价值观就是待遇至上。因为现在中国高校教师的所有待遇都是和项目(包括狭义和广义的“项目”)挂钩的,中国高校教师如果有项目就有待遇,如果没有项目就没有待遇。这样便渐渐导致(逼迫)许多高校教师一门心思追求项目(即“跑项目”)。我们清楚地看到,到了这个时候(这种境况下),这些高校教师追求项目(即“跑项目”)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而主要是为了追求待遇。这就又带来了一个明显效果,即消解了学术研究的神圣性,消解了学者献身学术的崇高性。

其四,“项目至上”彻底打掉了学者的自信心、自尊心。早些年(那时学术界还没有发展到“项目至上”的极端、荒唐的境地),有些学者为了做真正的、能够独立思考的学术研究,就不去申报任何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李醒民等多位知名学者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取得了很优秀的学术成果,获得了学术界人士的广泛尊敬,由于他们的学术成果突出,在评职称等方面也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近些年来,由于走到了“项目至上” 的极端、荒唐的境地,学术管理界制定的政策仿佛是要给学者(特别是高校教师)布下天罗地网,从而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比如湖南省制定的政策是:任何高校教师如果要评职称,那你就不但要有科研项目,而且要有教改项目,否则你其它方面再突出、再优秀也评不上副教授、教授。这就是说,你如果不去“跑项目”(而且是要同时“跑”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那你就走投无路(甚至可以说是死路一条)。在这种境况下,学者的自信心、自尊心可以说是被彻底打掉了。

(作者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