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堪称“长风破浪正当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堪称“长风破浪正当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是应有的国家伦理;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应有的社会伦理;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是公民应有的美德伦理。

■中华文化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数不胜数,表现方式也丰富多彩,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修身教育的根本任务,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在核心价值观沐浴下健康成长。

■特约撰稿 王如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关于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如何深入理解讲话的精神,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外化为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呢?笔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伦理学家万俊人教授。

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王如: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怎样理解这句话,如何理解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

万俊人:核心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关乎社会的行为准则、品德规范、根本理想和民族的精神品格,贯通民族、国家、社会和全体国民的精神理想。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相处、人与国家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伦理学则是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的行为准则和人际、群际、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伦理学所要探究的全部内容。很难设想,如果每个公民严重缺乏甚至没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如果社会严重缺乏甚至没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秩序,我们如何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国家怎么有能力去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又怎么会激发每个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德精神呢?因此,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国家,是应有的国家伦理;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应有的社会伦理;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是公民应有的美德伦理。儒家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却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更高明,既能使人循规蹈矩,又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法能治人但治不了人心,道德教化却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赞成儒家的这一主张,因为它与我们现在所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好契合。把立法治国与道德教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树立正确导向,完善法律约束,从而达到风清气正、长治久安的效果。

王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万俊人: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确立了我们国家的价值根本,绘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蓝图,规范了我国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必将在全社会激起强烈共鸣,也必将在引领全国人们凝神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超越日本紧随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全世界赞叹不已。可是,也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确存在着相对滞后的状况,出现了三个“严重”情况:精神信仰严重缺失;伦理道德严重滑坡;社会风尚严重败坏。虽然我多次说“出现某种道德困境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结果,没有哪一个社会或国家可以幸免,关键是如何应对”,可是这三个“严重”情况,还是令国人瞪目,令世界瞪目!

那么,我们国家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转型期呢?十八大后,我国确定了从深度和广度上讲都前所未有的宏大改革,被外媒称为“近三十年来最大胆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计划”。因此,新华社刊文阐述今年“两会”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环境、安全等焦点议题时指出,2014年是中国改革的“元年”。为什么说2014年是改革的“元年”?是因为去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启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更高阶段,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在这个更高、更关键阶段的改革中,一定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一定要“啃硬骨头”,也一定会经过“深水险滩区”,复杂且充满了挑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

我们怎样才能冲破阻力,啃下硬骨头,渡过深水险滩区而到达更高阶段改革胜利的彼岸呢?我的回答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因为历史和现实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换句话说,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也就意味着我国更高阶段的改革取得了成功;改革的成功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能够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同时对扭转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亦即伦理道德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更非常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想起了杜甫的两句古诗,一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地概括并出台的这24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似一场“及时雨”;另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当务之急,又要志在必得,必须“直挂云帆,”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下去。从这一点上说,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新归纳、提出新要求,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恰逢亟需,堪称“长风破浪正当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