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三角:稳定中美俄大三角
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中美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目前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利益。其中,美国能够凭借强大的实力使其自身的意志成为全球的共同意志。例如,“9· 11”事件表明了美国强大的全球影响:一方面,恐怖主义以最有效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力量存在,他们袭击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美国;另一方面,美国又以最有效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力量,在“9· 11”之前世界上每年都会发生恐怖袭击,但只有在美国遭受袭击后,反恐才正式成为全球安全事务的核心内容。但同时,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次战争之后,让世界从一个侧面认识到美国力量的局限性。俄罗斯则是全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低迷,但仍然是欧亚大陆的军事强国与能源基地。因此,处理好与美俄两国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历史上,中国曾先后同美俄为敌,又曾先后与俄美为友,甚至不惜“两个拳头打人”,秉持的外交哲学是“团结朋友是为了打击敌人”,外交行为的革命性质非常突出。但今天“选边站”的“跟随—敌对”战略显然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利于最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自2014年初乌克兰事件爆发以来,美俄之间由之前的暗斗逐步转为明争。俄罗斯以公投的形式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但也因此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交恶,与欧盟关系跌入谷底。有学者认为美俄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中国面临的是在美俄之间选边站的问题。但如同三角形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图形,国际关系中的三角关系也是最稳定的多边关系。因此,构建稳定的中美俄三角关系,不仅对当事国有利,而且对维护国际社会整体的和平与稳定十分有利。另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不应该把美俄之间的局部问题全局化、偶发问题必然化、双边问题全球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和平是可以预期的,“斗而不破”是中美俄大国博弈的底线与红线。因此,中美俄要摈弃冷战思维,防止被“选边站”、被小国“拉下水”。
中美俄之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最根本的利益莫过于三国之间长期交往的不可选择性,今天的国际会议如果没有三大国参与就不叫国际会议,没有三国共识很多问题就难以解决。此外,中美俄之间具有较强的资源高异质性和互补性,进行战略合作可以弥补各自资源与能力的不足和空白。因此,新型大国关系不仅对中美适用,而且对中俄、美俄都适用。
四项原则:将战略定力转换为战略胜势
第一,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总思路没有变。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已经不再适用中国,认为中国应更加积极主动、明快应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与战争方式。但是,作为崛起大国,不能有点风吹草动,便要丧失战略定力。现实国情要求中国依然要秉持韬光养晦原则,坚持“三不两超”,即不当头、不扛旗、不树敌,超越意识形态,在与中国利益关系不大的热点问题上保持相对超脱的态度;另外,要以积极有所作为的方式参与全球治理。例如,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这一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联合国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阿兰·勒罗伊曾表示,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能力”。
第二,中国外交布局的总框架没有变。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没有变。其中,四大布局建设都各有特色,就大国外交而言,中美关系要稳、中俄关系要牢、中欧关系要活;就周边关系而言,既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要开辟新的利益交集,切实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摆脱不援助就不合作的旧式;就多边关系而言,不仅要参与,更要引导与塑造。中国的多边外交展现出层次化特征,即“全球性、洲际性和区域性”。中国先后与欧洲联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与非洲联盟建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等。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朝核六方会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是中国推动多边外交的创造性实践。
第三,对世界物质贡献和价值贡献相结合的总方向没有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动机。但是,中国为国际社会作出的价值贡献还远远不够。在国际交往中,没有理念沟通及价值贡献,就很难被欣赏、被认同。2011年2月,美国参议院公布了前外交委员会主席卢格的报告,卢格认为,“中国在传播文化时仍然以四大发明、长城和儒学为核心,这种方式过分强调传统,忽视现状,很难在流行文化当道的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形成竞争力”。因此,在输出精英文化之前,要长期耐心地做好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传播与铺垫。目前迫切的任务是,要把中国梦定位为中国的价值贡献,中国梦不单纯是美好的目标,而是中国人实现美好目标的价值与路径选择,且这一选择能够被世界分享。笔者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关怀,实现人内心的温暖与归属”可以成为中国梦最深刻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导向。
第四,夯实国家间关系的安全、经贸、人文总支柱没有变。“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但是今天就很多国家而言,“民相知”都很难做到。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外交长期致力于解决安全与发展问题,政府性质突出、功利色彩浓厚。新世纪以来,人文方面的交流逐渐成为与安全、经贸同等重要的外交支柱,且突飞猛进、特点鲜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不断夯实国与国交往的民意和社会基础,让人们包容对方的文化,了解彼此的故事,传递共同的关切,从而跨越彼此间的鸿沟,为国家间友谊以及世界和平注入最鲜活的力量。如果说“战略对话”和“经济对话”像钢筋和混凝土,以刚性的方式支撑着国家间关系;那么,人文交流则像和煦的春风,以一种柔性的方式消除国民的误解,使国家间关系更具韧性、更富活力,能不断为国家关系积聚正能量。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着各类危机,中国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加强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同时要转变对危机的看法,危机存在也是发现自身问题、推动自我完善的良好契机。国家崛起,关键的几步要走好,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起点,而是转折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