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还原真实历史摆在第一位(2)

北京:将还原真实历史摆在第一位(2)

摘要:回首1976年到1984年这八年的时光,其中攸关中国命运的每一次关键抉择都凝聚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与勇气。如实地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展现在银幕上,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担当。

在电视剧中,这几个问题是由一个警卫团的“老三届”战士提出来的。当他被邓小平问及是否想报名参加高考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第一,我今年二十八了,已经超龄了;第二个,即便可以报名,也要单位批准,我是刚被部队提拔上来的干部,我想部队是不会放我的。”

这段对话当然是经过了一定的艺术虚构与创作。但事实上,允许社会青年报考、放宽政审条件这几个问题的解决确实都与邓小平直接相关。

9月6日,邓小平在将教育部的一份书面报告批送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时,亲笔附信:“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

根据邓小平的这份批示,教育部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报考。

同时,邓小平对招生中“自愿报考,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十六字方针也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比如考生很好,要报考,队里不同意,或者领导脾气坏一些,不同意报考怎么办?我取四分之三,不要这一句。”

重新确定高考招生比例,允许社会青年报考,使得上千万还在农村劳动的知识青年重新燃起了希望;而邓小平拿掉的这一句“单位同意”,则为更多青年通过平等竞争上大学创造了条件。

高考招生政策虽然定下来了,但在推进过程中却遭遇了不少阻力。在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及时站了出来。9月19日,邓小平在与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你们起草的招生文件写得很难懂,太繁琐。”讲话中邓小平还提出:招生中要放宽政审条件。“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邓小平在关键时刻的这一举动,使得无数因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所累的青年看到了希望,使他们获得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恢复统一考试制度。

在此背景下,1977年冬和1978年夏,全国1000余万考生又重新走进了中断了十年的高考考场,获得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在电视剧中,当陕西知青夏建国几经周折,终于拿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黄土高原的梁上奋力奔跑、呐喊之时,多少电视机前由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知青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历史证明,1977年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更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恢复高考不仅是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它是全面拨乱反正的突破口,也是中国人民走向改革开放的伟大起点。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