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还原真实历史摆在第一位(3)

北京:将还原真实历史摆在第一位(3)

摘要:回首1976年到1984年这八年的时光,其中攸关中国命运的每一次关键抉择都凝聚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与勇气。如实地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展现在银幕上,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担当。

邓小平最早提出解决知青问题新思路

1977年和1978年的高考使得部分下放知青得以回到城市,跨入大学校门。但更多的知青仍旧滞留当地。电视剧中的云南知青田源就被设定为这样的角色。在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中国共有1700万青年被输送至农村、国营农场。下乡知青人数的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了各地的安置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容纳程度。对此,李先念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文革”以来,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有1000多万人,而国家又从农村招工进城1000多万人,先后花了60多亿元,买了“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

熟悉知青返城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知识青年返城过程中,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田源就被设定为这批云南知青中的骨干分子。

有人认为正是由于云南知青的上书请愿才使得中央决策知青返城一事。但事实并非如此,云南知青的群体事件只能说是知青返城的催化剂。现有资料表明,早在“文革”结束后不久,中央就已经在着手考虑解决知青问题。邓小平则最早提出了解决知青问题新思路。

1978年2月1日,邓小平就曾指出:真正解决下乡知识青年问题,归根到底是城市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以后,是不是开辟一些就业门路,比如轻工业、服务行业,都可以用一些人。

3月28日,他在同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谈到如何使城市容纳更多的劳动力问题时说:现在搞上山下乡,这不是长期的办法。他还说:四川平均一个人不到一亩地,城市人下去以后,实际上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工业领域,做到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他领域也要这样做。

可以说,早在知青问题集中爆发之前,邓小平就已经着手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考虑知青返城后的就业安置问题了。

“让孩子们回来吧”,所有知青得以返城

1978年10月18日,云南景洪农场的几位知青起草了《给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表达了要求返城的愿望。但联名信寄出后即被省主管知青工作的领导扣压。

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社就此情况致信邓小平,并附上了《知青给邓副主席写联名信受到压制》一文和景洪农场知青的《联名信》。12月2日,邓小平作出批示:“转云南省委注意,应做工作,不应压制。”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