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包括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草庵、台湾450座龙山寺的祖寺安海龙山寺、闽台灯俗起源地东石三公宫、极具伊斯兰风韵的陈埭清真寺在内,有“四大宗教”开放场所101处,民间信仰建筑达1064处。各种宗教和民间信仰在晋江得到了充分尊重、传扬,实现共同发展,彰显出融合的宗教文化特质。
在城市改造更新中,晋江始终把宗祠、祠堂作为城市改造征迁的安置重点,对近千座侨亲宗祠进行保护修缮,开展谱牒研究,使之成为维系海内外晋江人的重要亲情纽带,彰显出温暖的祖地文化特质。像青阳“蔡氏家庙”和“庄氏家庙”,每年都会迎接3000多名华侨宗亲回乡谒祖,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景观。
——注重保留乡愁记忆。在城市,依托现有的自然生态、山水格局,把山脉、水系梳理出来,让城市空间疏密有致,既有喧嚣热闹的都市繁华,又有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不仅建成了29公里“一山一水”城市慢道,引山水入城,让城市拥抱山水,还策划一个万亩的田园风光项目,把生态与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为市民打造城市生活的“减压器”。
在农村,以美丽乡村和宜居环境建设为抓手,突出功能配套完善和自然生态保护,不仅让农村人像城里人一样,享有相同的生活品质,更拥有城里人向往的宁静而安详的乡村气息。
——注重文化活态传承。晋江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包括南音、掌中木偶剧、高甲戏等,通过开办37个“非遗”传习所,不断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民俗是最鲜活的集体文化记忆。晋江在片区改造尽量就地安置,保留原有的社群关系,并留出专门地块,安置宗祠、公妈厅等民俗活动场所。贴春联、敬天公、闹花灯、数宫灯、嗦啰嗹(俗称“采莲”),形形色色的民俗活动,在晋江的镇村、街巷轮番上演,十分热闹。
回顾总结晋江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不仅是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为文化是塑造城市灵魂、展现城市个性的重要力量,更是市民自豪感与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新型城镇化中传承与发展文化,需要我们坚定保护决心,提升保护理念,完善保护模式,其核心就是要始终牢牢把握四个原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