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主动权绝不能拱手相让(2)

舆论主动权绝不能拱手相让(2)

精准传播才能更有效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今世界的传媒格局正在进入调整重组期,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崛起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领域,中国具有后发优势,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比传统媒体领域要小很多。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胡正荣: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流社会接受媒体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美国为例,有数据显示,美国民众已生活在全新的多屏幕世界里,每天对媒体的消费基本都基于屏幕,且90%的媒体消费是花费在四个屏幕上(即手机、iPad、电脑、电视)。然而,在海外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几乎还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传播新态势,花大力气提升我国在新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媒体上的国际传播能力。

传统媒体时代与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时代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前者是以精英层为主导的单向度传播,后者则以草根、多元化、互动性为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往往是做出新闻产品,不分地区不分受众地传播。但到了以社交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时代,单一价值、单向度的“撒胡椒面”式的传播必然失败。精准传播是全媒体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方式,针对性越强的传播效果越好。这就要求我们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根据不同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和战略,绝不能用一个方案适用于所有国家、所有人群。甚至相同内容的产品,也要根据用户的接受习惯制作不同的版本。以《舌尖上的中国》的海外传播为例,《舌尖上的中国》在出口海外市场时,根据西方观众的饮食文化习惯,对国内版本进行了压缩、简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真正做到精准传播,必须有扎实的国别研究、受众研究作为支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是否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胡正荣:你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做好国际传播,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知己知彼”。而“知彼”方面的不足正是我国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重大短板。毫无疑问,中国的国际传播跟西方的国际传播有很大不同,背后的价值观、工作机制、到达的目标受众等都不一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十分必要。但是,现在学界的不少研究还漂浮在表面,大多在笼而统之地谈国际传播、国家形象建构,缺乏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对美国东部怎么传播?对美国西部怎么传播?美国纽约的受众与华盛顿的受众有什么区别?对北部非洲、东部非洲的传播策略又应该有何不同?这些基础工作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