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刘宪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经过数十年的教学生涯,我对这一阐述理解尤为深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如果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你必须始终站在讲台上,这不仅需要“体力”的支撑,还需要有敢于面对学生“不留情面”的打分、不断接受学生对你评价的勇气。这种压力正是一种督促自己不断努力与进步的动力:时时告诫自己不能松懈,只要站在讲台一天,就力求将课讲到精致。对此,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在我看来,学而不厌,既要勤于学,也要精于教。从勤于学而言,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把握学科最新的发展状况,在更高的层次上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可以说,要让学生心目中将你视为好老师,无论如何不能缺乏持之以恒、勤奋刻苦的学术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并保持知识“源头”的“活水”持续喷涌,也只有这样方可做到教学相长、游刃有余。从精于教来说,知识是相同的,但是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多彩。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做到“不吃老本”,力争每堂课都有变化,用鲜活的案例充实课本知识,用紧凑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用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就不相信上不好课。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
读懂学生 用爱尽责
□祝郁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对此,我的实践体会是要把读懂学生和用爱尽责作为两大关键,要把教书育人当作是一个“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的过程。在读懂学生方面,我们的老师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对于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的学生,老师们从不轻言放弃,义务补课、促膝谈心、家庭教育指导已经成为每位老师的自觉行为。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孩子,老师们还会富有爱心地为他们单列课表、个别辅导,把自己的解读体验和知识背景用动情的语言和亲切的目光传递给学生。老师们坚信“多一把尺就多一批成功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进步的梦想,使学生在心智成熟的同时体验和收获成功的体验。在用爱尽责方面,老师们说“在迎园中学做教师,我们不是把教师当做职业来做,也不是当事业来做,而是当做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教师们就是用这样的精神状态教书育人。今年暑假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寻找本学科课程的突破点,以语文学科为例,一个暑假教师们收集了全国各地十几套语文教材结合已有资料,从阅读、写作、演讲、古文方面重新编写了适合迎中学生的校本课程。老师们为孩子们制定了迎中四年经典阅读书目,以及精读篇目和自读泛读篇目,整个暑假假期,所有语文老师分工合作,对书目中所有的名著一一精读,教师们尝试着用语文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成为有着终身阅读和写作习惯的人。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位老师更是爱之乐之,在享受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