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营造有利国际环境。1979年正式与美国建交,获得最惠国待遇;与日本建立了较友好关系;中苏关系缓和。从欧美、日本、港台及世行、亚行获得资金、技术;派出大批留学生。
10、营造有利的国内发展环境。文革后,人心思定,人心思变,有利改革和发展;解放思想,畅通言路;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不争论,不折腾。
11、建设强有力的各级政府。改革开放后,中央在“放权”的同时,推动形成了有利于激发地方活力和积极性的财税管理体制;由职业“政治家”及专业化公务员组成的各级政府,治理能力较强,构建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12、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有利于生产要素流动、商品贸易便利化的高质量铁路、公路、机场、供电、电信等基础设施,降低了“工业化”、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流、物流成本。
13、人口红利(人口总量及良好教育)。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高出生率壮大了青少年总量;良好的基础教育体系保证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工素质,满足了工业化的需求,支撑了高储蓄继而支撑城市化所需的高投资;上世纪80年代至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14、农村改革及城市化、工业化。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及乡镇企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发展;不断深化的城市化、工业化,带动了就业,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15、形成混合所有制格局。通过国企改革和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发挥了国企充当宏观调控工具、应对危机、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公平、弥补市场失灵等积极作用。
16、具备超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中国是个国土面积大、人口达13亿的大国,每个省的规模类似国际上“中小国家”,通过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可将具有关税、高交易成本的“国家间”贸易转化为无关税的、低交易成本的“国内贸易”,并形成规模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
17、初步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及金融市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持续改革,中国已构建了由“一行三会”监管,由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机构组成的现代金融体系,并建立了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等世界级的金融市场。
18、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文革后恢复了高考;上世纪80年代初,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19、形成了数量可观的企业家团队。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及“个体户”,奠定了企业家团队的基础;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的“下海潮”,催生了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
总的来说,中国过去35年的成功发展的关键,是因为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积极进取,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