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楼盘“吞没”校园背后应该反思什么?(2)

【案例】楼盘“吞没”校园背后应该反思什么?(2)

得知自己的母校原址将不复存在,原浙农大、浙医大的校友们在网络上发帖,理解、惋惜、疑惑、愤怒……各类情绪不一而足。

谈起曾经的母校,现供职于上海一家文化单位的陈小姐也备感无奈。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学和中学曾先后就读于长宁支路第一小学和天山中学。在她毕业、读大学、工作这些年,两所学校均已搬迁,原址建成了高档的商业或住宅。“我是1991年读的小学,这是很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一所学校,第二年就是60周年校庆。没想到后来学校就搬迁了,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可惜”。

这几日适逢开学,有网友通过微信转发一条据传是韩寒在其母校松江二中演讲时的文章,文中有一句“祝愿这所学校……永远有这么好的环境,永远不要被房地产商把这块地给买了”。这句话在社交网络引发热议。

“校园能否变楼盘”宜多问策于民

记者采访发现,校园变身楼盘,有的可归因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和教育需求变化等因素,有的则是因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文盛说,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学校推倒搞商业开发,很快就能见效益,GDP、税收会有明显增长。而教育是长期的事业,见效缓慢,甚至难以直接评估价值。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牺牲长远考量而追求眼前利益。他们也说教育重要,但只停留于理念、口头、纸面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何文盛说。

不少人建议,校园不是不能变楼盘,但是要依法依规,还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获得民意基础。城市管理者应根据发展实际和民生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设施,改变一些地方住宅、商业等建设用地比重过高,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用地明显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校园变楼盘”只因教育短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教育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的现象。“校园变楼盘”只是现象之一,其他如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只建楼盘小区却不建学校,城镇校园建设远远跟不上其扩张的速度——校园面积逼仄、活动空间少、大班额现象严重、硬件设施落后、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等等,无不令人忧虑。

笔者所在城镇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近十年来,城镇规模至少扩大了三倍,但是公办中小学校数量却没有增加。新建的大片城区原来规划了一所学校却也因为开发商的需要变成了楼盘,导致近十万居民的孩子都要挤往老城区的学校就读。城区的一所公办初中,占地几十亩,仅有一个约200米环形跑道围绕的操场,却严严实实地挤了四千多学生,隔墙的老国有企业倒闭拍卖,竟然全部成了高档学区房的楼盘,学校愣是没分到一星半点的场地。而所有的城区小学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闹市,其活动空间都只能说是十分令人无语。

再联想到近期网上热炒的楼顶运动场、跑道,空中微型操场等,其实这都是学校的无奈之举,还不都是空间“惹的祸”?为什么学校发展总是这么难?总是被局限在狭小、逼仄的空间之内?究其原因,这一切主要还应该是为政者的政绩观在作怪,缺乏一种长远的发展目光。“为官一任,造绩一方”,在短短的三五年任期内,唯有房地产经济见效最快,GDP、税收的增长最能体现一地的经济发展、城市变化,最能拿出手给领导看;而教育呢,无疑见效缓慢,甚至难以直接评估,所以也很难成为当政者的直接政绩,而且对于教育办学,只要修修补补往往也能一年拖过一年。基于二者的成效对比明显,该如何选择也就自然不必多费思量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