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天安门广场国旗:长高10米 为政要降半旗多于47次

65岁天安门广场国旗:长高10米 为政要降半旗多于47次

摘要:作为五星红旗的守护者,国旗护卫队队员并不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就有的。成立初期,由于旗杆下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所以升旗任务曾交给北京市供电局。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一直是北京市供电局的胡其俊负责升旗,他也因此成为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升旗手。

新中国成立后的65个年头里,即便不计算刚成立时升旗不规律的情况,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五星红旗也已经升起不下2万次。

伴随第一缕晨曦升起,在落日的余晖中下降……踏着太阳运行的节奏,广场旗杆上的国旗犹如不断摆动的巨型钟摆,日复一日刻录着共和国的年轮。

广场升降旗仪式从最初的简单到愈发庄严隆重,一次次的变迁折射出新中国的成长。2万多次的升降之中,偶发的降半旗哀悼,并不专属那些伟大的人物,也曾数次念及那些没有姓名的芸芸众生。

北纬39度54分26.37秒,东经116度23分29.22秒,从这个点向四周扩展44公顷土地,铺着特制的浅色花岗岩条石,这里是天安门广场,也被比喻为整个中国的心脏。

60多年来,这个广场不仅记录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依托它形成了各种永久或临时的建筑,也成为代表这个国家的符号。在国庆来临之时,北京青年报记者再次靠近这些举国熟悉的符号,去发现其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为配合广场环境旗杆长高了10米

9月24日,北京迎来了大晴天。清晨5点30分,天安门广场上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人聚集了不少,围着旗杆形成一个紧凑的扇面。深秋的空气里透出阵阵寒意,却丝毫没有影响等待者们的耐心。

“我们早上4点就出发往这边赶了。”来自河南的少年杨洋和父母一起来北京旅游,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是他们此行最重要的行程之一。“以前总是在课本和电视里看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一直梦想着能来现场。”杨洋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村人,和很多初次来北京的人一样,观旗也是全家必选的旅游项目。“昨天就来了一次,来晚了,没能赶上,今天我们特意4点就往这赶。”杨洋一家住在北五环边上的一个小宾馆里,为了能赶上升旗,一家人又是步行,又是换车,光在长安街上就步行了近三站。

清晨6点,国旗护卫队从天安门中心拱形城门出现,军靴声越过了金水桥、长安街,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台,护送五星红旗的36名战士英姿飒爽。刚刚还在嬉闹的人群自发安静了下来,人们屏息凝神,目光紧紧盯着护卫队战士们的每一个动作。

当战士们走到旗杆下,第一缕阳光正好打在广场上,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开始了,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仰望着五星红旗,衣着各异的男女老少全部表情肃穆,嘴唇伴着国歌微微翕动。

65年前,北平和平解放,为迎接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清除广场内的地面障碍物之后,一根22.5米的旗杆竖立起来,只不过当时的旗杆比现在矮10.1米。那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按下按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这根旗杆一直服役到1991年5月1日,一根更高、更先进的旗杆接替了它。对于那次“新老交替”,在国旗护卫队服役14年的护卫队指导员彭凯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旗杆的高度、风格与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已不太相称,目前的旗杆总长32.6米(含埋入地下部分),是首钢职工用四节无缝碳素钢管焊接而成。旗杆底部还设有安全装置,锁定升旗按钮后,可以防止因误碰而出现国旗下降或国歌突然奏响等意外。

如今,老旗杆已经在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里“安享晚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