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出游请与文明同行(2)

国庆出游请与文明同行(2)

摘要: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并面向社会和行业开展持续宣传。9月底,福建省表示将建立游客红黑榜,对不文明游客上旅游黑榜公示,并不再承接其出境旅游的申请。

游客素质提高是渐进过程

早在2006年8月,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部署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于同年10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两份游客行为规范,倡导文明旅游行为。然而,时隔8年,旅游不文明现象并未得到改观。

在葛晨虹看来,旅游行为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延伸,旅游不文明行为多年难以改观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的文明教养仍然存在需要“补课”的地方。此外,现在出境旅游中发生的许多问题,与文化差异及文化尊重不到位有关,许多不了解或不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的行为显得不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旅游不文明行为与陌生环境导致的“道德弱化”不无关系。他分析说,人在两种情况下行为最容易失范:在休闲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时;脱离了自己所生活和熟悉的群体或习惯时。旅游恰恰都属于这两种情形,因此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失范行为。造成不文明行为的原因,不但有游客个人因素,还有文化教育、社会传统等因素。

实际上,在旅游不文明方面,中国游客并不是第一个被关注的群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也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等行为一度为世界所侧目,而如今的日本游客则以安静、守秩序著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分析说,中国旅游业从起步到如今成长为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旅游市场的规范化组织管理、旅游意识的培养和熏陶都尚未匹配到位。游客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文明行为是中国海外旅游文化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阶段。

随着我国出境游客人数越来越多,提高文明旅游水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黄屏介绍说,一些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易引发其他国家民众反感,有损我国形象,一些不文明、不守法的行为还易引发安全及纠纷事件,给公民自身带来损失。近几年,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每年处理的涉及出境游客安全或纠纷案件达近百起。

文明旅游入法还要入心

到今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已经实施满一年。《旅游法》不仅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还要求导游和领队向旅游者告知文明规范,劝阻不当的行为。国家旅游局更是明确提出,要把文明旅游纳入旅游合同之中。

业内人士认为,文明旅游入法、入合同体现了我国提升游客文明旅游水平的决心,理论上来说可以对游客起到提示和警醒作用,增强文明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成效如何仍有待检验。刘思敏分析称,将文明旅游行为指南和行为公约作为合同附件,只能对游客产生宣教性质的指导作用。因为旅行社和游客签订的是民事合同,如果游客违反了相关规定,旅行社并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只能提醒或提出解除合约,并不能制止。

显然,文明旅游入法不是终点,只有入心才能切实提高文明旅游水平,这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各方面协作努力。李东和说,文明是一种心灵修养和外在实践。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要有相应的制度跟进,也要从国民公共意识教育、公德教育抓起,积极引入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和社会评价,构建舆论监督、道德约束等机制,形成“人人有道德、人人守公德”的社会氛围。

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公布了“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并面向社会和行业开展持续宣传。9月底,福建省表示将建立游客红黑榜,对不文明游客上旅游黑榜公示,并不再承接其出境旅游的申请。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安排专门人员就如何遵守文明旅游规定,向即将出发的游客做好说明——提高文明旅游水平的行动正在全国开展。量变产生质变,民众文明素养的提升无疑需要这些教育活动的长期开展。

“不可否认,很多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是因景区客观环境和配套设施不完备导致的。”厉新建建议,疏堵结合,逐步引导游客行为走向文明。各旅游景区应完善服务设施,方便人们旅游出行,对“到此一游”等陋习,可通过设立涂鸦墙等创新旅游产品进行化解。(本报记者 杨君)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