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凸显隐忧“三重门”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外贸新业态虽然“黑马”之势明显,但仍然暴露了对于出口“存量做文章”,影响国家税收和统计等深层次问题,同时部分新业态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并不适宜大范围推广。
一是跨境电商等新型业态对于外贸出口的作用是替代还是新增仍有争议。一位从事外贸工作多年的政府工作人员说,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仔细分析,其所从事的外贸业务是将原先的传统商贸转移到了网上,起到的更多是替代作用,新增的业务量并不多。而且在交易过程中挤压了大量商贸类小微企业,恰恰这些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二是影响国家税收和商贸统计。据海关人士和有关专家介绍,由于目前国家对B2C和C2C的跨境进口电子商务定位尚不明确,一些部门习惯上将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作为“个人物品”对待,这导致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和统计问题均存在极大争议。以2013年为例,市场估算认为,我国消费者海外代购总额可能超过760亿元人民币,主要包含进口食品、日用消费品、化妆品和电器等4大类商品,“以此规模推算,如果海关按照进口商品核征,涉及税款总额可能超过百亿元,但实际上海关征得的物品税刚刚超过3亿元,差距悬殊。"
此外,由于目前除B2B实际纳入正常贸易实施进出口统计外,其余B2C、C2C实际没有纳入对外贸易统计和国内商业统计,这不仅大大拉低了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发展速度。也对政府贸易管理和宏观决策,贸易平衡分析都产生不利影响。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规模越来越大,这方面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三是市场采购贸易这一新型业态诞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性和地域性,不适宜大范围推广。市场采购贸易首先在浙江义乌试点,义乌是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市场内拥有26个大类、180万种商品,以工艺品、饰品、小五金、玩具等日用工业品为主,涉及2000多个税号。同时,由于没有通过各大部委验收,尽管已经开始试点,但目前义乌市场采购的商品只能以“旅游购物”的方式通关。
一位从事外贸工作近30年的政府工作人员说,通过市场采购贸易直接通关可以说是为义乌量身打造的,可以扩大地区试点但不适宜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推广。因为这种贸易方式面临着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产品追溯难度较大,质量主体责任难落实,检验监管难以实现闭环管理等多个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