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外贸新蓝海(2)

摘要: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业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渠道之一,我国企业应尽早参与,以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黑马”崛起背后多重隐患

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跨境电子商务在近几年迎来的爆发式发展,但是“野蛮生长”背后也暴露了相关政策不健全,结汇、通关、征税等配套监管和服务措施跟不上等隐患,同时还蕴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反恐维稳等风险。

一是相关政策不明朗,大量跨境电商仍然处于“灰色地带”。东部地区一家大型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经营的是日用品,一般价格在几十美金左右,包裹大部分直接或者间接通过物流公司走的是邮路进口到对方国家,用商业包裹混入到民用包裹,这是现实中的约定俗成,也就避开了报关和缴税,由于单笔业务量小,不会引起监管部门注意。但是一旦业务量大了,就很容易引起海关和税务部门的警惕,一旦被查实,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是刑事责任。

3

“我经营跨境电商三年,生意越做越大,晚上却越来越睡不着。我们公司已经被列为国税的重点关注对象,就怕哪天被查,那不仅仅是罚款的问题,说不定就是得‘进去’待几年了。”这位企业负责人说。

二是邮递、结汇等配套措施远远落后于跨境电商发展,影响了贸易政策的有效性。据了解,跨境电商的小包裹数量大幅增长,逢节假日经常发生爆仓现象。同时对方国家由于大量包裹涌入,入关效率越来越差。更重要的是,这些包裹对于对方国家的政体特别是税务体系和零售体系来说,具有极大的伤害性,表现为各国开始制定邮路的一些政策,反制中国包裹大批量进入。比如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反应迅速,已经开始收紧邮路包裹入关的管理政策。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邮递,结汇方式也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时候使用的是“江湖办法”。杭州探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超说,现在的跨境电商在结汇上由于报关不正规,大部分只能以物流公司、钱庄、个人结汇的方法解决外汇转人民币的问题。

4

三是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护,存在安全隐患。一位海关专业人士说,由于大量进口电商设在境外,不受国内法律规范和约束,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本国法律很难实施有效保护。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成交方式的特殊性,主体的多元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毒品、违禁印刷品,甚至核生化爆等对社会安全构成巨大隐患的物品,容易通过分拆藏匿方式进口,逃避监管,海关等监管部门实施有效打击难度加大,对反恐维稳构成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