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规划,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前提,规划管长远。在建设实践中,**镇党委、政府坚持把科学规划布局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立足点,着眼于统筹城乡各种要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聘请专家依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了《泾川县**镇城乡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将县城周围3公里以内的杨柳、**、**、水泉、**、**、**、五里铺等村全部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范围,遵照“三个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农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划,修订完善了《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益事业发展规划》等单项规划,完成了**、**等11个村庄建设规划,基本实现了建设规划从镇到村、从村到组、从组到农民集中居住区全覆盖。同时,结合省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市列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工作要求,制定了《泾川县**镇**-**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09-2012年)》和《泾川县**镇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土地利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做出了详细部署,做到了总体规划与县城开发、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有机衔接、渗透互补,构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近年来先后为县城扩建、道路桥梁、公益事业等各类重大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土地2533.1亩,保证了西平铁路、平定高速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城开发的用地需求,增强了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周边村为支撑、以其他村为基点、以设施为纽带的“网状”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二)抓建设,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关键,镇村两级按照总体规划和实际需要,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上,把着力点放在经营城镇开发、强化基础设施上,把落脚点放在改变农村面貌、优化人居环境上,积极整合项目,多方争取资金,切实加大投入,集中用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壮大产业促增收。按照“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交融”的思路,依托城郊区位优势,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在延伸中调整、在调整中增效,形成了相互依存、互支互促、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商贸集中的发展态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袁家庵、杨柳、**、五里铺等蔬菜生产大村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集中规模、效益提升”的思路,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新建日光温室103座,搭建大、中拱棚140多座,并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春提早、秋延后”反季节蔬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镇年均种植各类蔬菜1.3万亩,蔬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遵循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配合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建成了泾川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建办了新元中药饮片、旭升面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城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既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又为特色农产品签了“订单”,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民增收。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水热资源,吸引部分县城经济人士投资农业生产,建成了武龙花木繁育等民营生产基地,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按照“拓宽市场、活跃经济、富裕农民”的思路,围绕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着眼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依托项目支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特色风味小吃等乡村第三产业,成立了星利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建成了陇东瓜果蔬菜批发市场、东大街商场、陇东第一汽配城、**民俗小吃一条街等各类专业市场,新增商业门店495间,个体工商户326户,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扩散,增强城镇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农民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进入城镇。二是经营城镇优设施。按照“经营县城、带动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的思路,结合县城东扩北进,先后完成了**镇政府、县委党校、泾川县人民法院、泾川职中、大云寺博物馆、县疾控中心、农发行、人保公司等众多机关单位,泾川三中、县城体育中心、城北供热公司、国税局业务楼、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司法局业务用房、泾川县特教学校等建设项目土地征用工作。同时,为使县城与镇村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通达更加顺畅,以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为目标,依托“三条街路六大工程”项目,先后投资230万元硬化主干道路15条10公里,积极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完成安定大桥、宫山大桥、中山大桥等4座大桥建设任务,开通杨柳至温泉、县城至**、县城至阳坡、县城至凤凰公交线路4条,成乡距离缩小,城乡关联加强,城镇辐射带动明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在城乡之间初步形成了物流、人流、信息流快速高频流动的“半小时经济交流圈”。为保证群众饮水安全,采取“财政奖补、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265万元,开挖自来水管沟75公里,完成**、**、**、五里铺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1370户5751人的饮水问题,使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5%,通村率达到95%,结合国土局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在304省道蔬菜中心新打灌溉井6眼,铺设“U”型渠22条8公里,使蔬菜中心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100%,提升了设施蔬菜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三是建设新村变面貌。按照“居住提升文明、城乡一体推进”的思路,结合西平铁路征地拆迁安置,以住整洁房、上卫生厕为目标,加大陇东民俗小康屋、城北安置区及改厕改灶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安置”的要求,整合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征地拆迁安置等项目资源,整区域推进陇东民俗特色住宅建设及街景开发,高标准配套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健身场所及通村油路、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至目前,全镇建成小康住宅860户,新建安置楼5栋,实施农村危旧房屋改造600户,小康屋住户比例达到4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0%,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25%,宽带网络入户率达到20%,建成了**、**等规划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环境整洁的农民新村,做到了与县城开发建设同步同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