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抓共享,彰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从目前形势看,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因此,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镇党委、政府按照“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的原则,把公共财政投入向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解决了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充分利用县城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送子女到县城幼儿园、东街小学、中街小学、泾川一中、泾川二中上学,享受优质教育,目前全镇共有600名农村学生在县城学校就读,占学生总数的10%。在积极共享县城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全覆盖”成果,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合格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按照“提升文化底蕴、全民参与健身”的要求,在全镇85%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了村村建有体育健身场地和篮球场的目标。按照“农村保障城市化,农民保障社会化”的原则,以农村低保、五保供养、优抚优待、临时救济、教育救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为基本保障项目,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失地人口最低保障化,并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就学、就医、养老等一系列社会救助,让城乡群众共同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目前全镇共有1390户3045人享受农村低保。
(六)抓管理,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向城市偏向。一是推行参与式管理。认真执行《泾川县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和《泾川县农村会计代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镇农财管理中心职能,全镇15个村按照自愿委托、四权不变、依法核算、民主管理的原则,将村级财务全部移交镇农财中心代理,所有收支项目均由村上提出项目计划,镇上主要领导审批后按程序拨付使用,规范了村级财务收支行为。在城北征地工作中,由村民选举代表全程参与土地面积丈量、流转倒兑、补偿款发放管理工作,保证了泾川三中、职教中心、中医院、法院、平定高速等多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没有发生村组集体财产流失、各项补助款项挤占挪用现象,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管理权得到有效保障。二是推行制度化管理。按照《泾川县村级党组织和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采取“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的方式,调整优化村组干部人员配备,选好配好“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印制下发制度细则及知识辅导问答100多份,召开座谈会6次、观摩推进会3次,邀请县委党校讲师培训党员、村民代表和村组干部300多人(次)。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联系会议制度、“三会一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管物。三是推行服务式管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镇党委、政府紧抓政策机遇,为群众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并将帮助群众创业增收、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成效作为考核镇村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进行重奖重罚,强化干部服务意识,调动工作热情。严格执行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加强对惠农资金的使用监管,全镇“一折统”发放率、“一册明”运转率均达到100%。2011年共向农户兑付惠农资金689.97万元,确保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救助等惠农资金足额及时发到群众手中。四是推行竞争式管理。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和开展“四强”党组织、“四优”共产党员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先后表彰奖励优秀村班子3个,优秀共产党员20名,先进工作者24名,种菜能手6名。积极开展“和谐五星创评”等评选活动,教育引导那些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就业期望值过高,存在依赖和等靠思想,成了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和“商人”的“闲人”,离开棋牌麻将桌,走上创业致富路,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喜人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