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3)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3)

核心提示: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关键,镇村两级按照总体规划和实际需要,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上,把着力点放在经营城镇开发、强化基础设施上,把落脚点放在改变农村面貌、优化人居环境上,积极整合项目,多方争取资金,切实加大投入,集中用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三)抓改造,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县城建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周围的**、杨柳、**、**、水泉、**、**等村在区域位置上已成为城区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落后、村庄面貌破旧、民宅摆布零乱的“城中村”,与县城开发建设不相适应,农民要求提升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村民要求和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结合镇村实际,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泾川县**镇“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对旧房丈量核实、旧村拆迁安置、居民户口甄别、置换分配标准、产权所属利益、居民生活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补偿标准和奖罚办法,重点实施了王母宫、大云寺、田家沟等景区周围农宅“穿衣戴帽”工程和**、杨柳、**、**、水泉、**、**等城乡结合部位“城中村”改造工程,拆除各类废旧临时建筑853间,改建农宅600户,改建房屋1800间,改建大门327座,改建道路24条36公里,粉刷加固围墙9000平方米,新建垃圾集中仓26座,有效解决了景区周围环境差、县城整体面貌差、村民居住条件差的“三差”问题。通过建设改造,县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达到29.07%,城乡共建水平明显提升。

(四)抓转化,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镇作为我县县城所在地和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发展与建设的核心仍是“三农”问题,在人口多、耕地少、科技水平与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失地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只有走城市化发展之路,加快传统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上向城镇居民转变,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为此,**镇党委、政府按照“生活步入社区、户籍进入社区、观念融入社区”的思路,强化服务引导,加快转化农民。一是推进就业转型。按照“离土不离乡,离岗不下岗、农民变市民”的思路和“就地就业、就近就业、输转就业”的原则,多渠道开辟农民就业门路,初步形成了“有地农民种菜养畜、失地农民务工经商”的就业格局,目前,全镇共有劳动力14329人,其中30%的从事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40%的从事二三产业和服务业,30%的外出务工,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失地农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形成了城乡经济互促共赢、农民市民互为转化的生动格局。二是推进身份转换。鼓励有经济基础、有就业条件、有进城愿望的农民在县城购买商住楼,成为了“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镇”的新型“白领农民”。目前,全镇有1200名群众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城市工人、技术人员或民营经济人士,逐步从农民转变成了城镇居民。三是推进观念转变。培养现代文明意识,是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的关键。**镇大力实施“依法治镇”战略,通过广泛开展法制教育,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活动,增强农民民主法制和依法办事的理念,引导农民在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依法维护正当权益,纠正了少数人存在的“法不责众”、“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正确心态。同时,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明意识教育,摈弃传统陋习,以健康文明的文化改造人,凝聚人,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转变了农民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逐步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养成了城里人的生活习惯。

责任编辑:刘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