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农民感叹农业“后继无人”带来的思考(3)

【案例】农民感叹农业“后继无人”带来的思考(3)

农民后继无人是个伪命题

近年来,媒体频频提出担忧农民后继无人,“谁来种田”问题,主要是今天农民的主力军是50岁以上的中老人,基本上看不见年轻人种田,中国农业进入了老人农业,给人一种无人种田的感觉。另一方面,农村青年人外出务工,农村呈现空心化格局,不少地方都存在农田抛荒现象。但是,当下中国实际上并不存在“农民荒”,农民后继无人如同20年前提出的“明天谁当工人”问题一样,都只不过是伪命题,根本没有必要过度担忧“谁来种田”。

中国农村不但没有步入缺乏农民的阶段,相反,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进一步转移到城市中去,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还很重。换句话说,当下中国农村不是农民少了,而是农民多了,很多地方还在维系着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土地的小农农业。另一方面,农田抛荒主要是离家远土地抛荒、贫瘠土地抛荒和季节性抛荒,而不是规模化、普遍性抛荒,尤其是不少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出去才造成了土地抛荒。如果基本农田大面积抛荒,我国粮食产量就不可能实现“十年增”。而且,我国各项农产品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供给非常充足。

事实上我国农业正在由延续数千年的一家一户的小农农业走向规模农业、家庭农场和机械化农业,今天的农业主要依赖高度机械化生产,而不是依靠体力,对农民的实际需求量大大减少,在城市就业没有优势的中老年农民,完全可以胜任当下的农业生产工作,而且是产量比规模农业还要高的精耕细作,根本不需要年轻人补充进来。另一方面,不少中老年农民今天耕种的土地面积已经超出了家庭实际承包土地面积,在帮助进城务工农民耕种土地。

农民进城打工,年轻人不愿意种田,归根结底是经济功能使然。当种田收入不如打工,农民当然不愿意当农民,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也是理性的经济决策。反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农产品市场出现短缺,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高之后,就会吸引进城务工农民回流农村,尤其是很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到了中老年之后就会流回农村种田,补上农民的缺口。所以,不必担心农民后继无人。

当然,不管是否存在“谁来种田”问题,政府都应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首先,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改革和完善土地政策,保障农民承包权,引导农民积极转让土地,推动规模农业和机械化农业发展。其次,出台优惠政策,解决农民融资难。再次,政府加大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种田提供产中环节服务,解决灌溉、机耕道建设、农技推广等问题。最后,增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尤其是扩充和优化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及时转化、消化农业创新成果。

总而言之,我们既要相信规模农业、机械化农业能够解决好中国农业的大问题,也要相信小农农业的老人农业能够弥补规模农业、机械化农业的不足。

换个视角看农业后继乏人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研也未必就能说清农业的那些事。对于这篇报道叙述的事实,我是认同的。因为我就是一个生活在村庄里的人,家里也有几亩薄田。农村的年轻人不再种田是一个事实,种田的都是老人、中年人也是一个事实。但是要去担心“农业后继无人”,这还真有点杞人忧天。因为,未来种地的未必就是农民。

当新时代的农民已经不再把发展的梦想寄托在土地这唯一途径上的时候,也就给农业发展创造了迎合时代的机遇。国家已经看到这个机遇,目前正在大力度推行新的农业种植模式。这就是两项工作:一个是土地确权,一个是家庭农场。土地确权后,土地还属于农民,流转出去,就形成了家庭农场。而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其实并不是农民,很多是有技术的大学生、懂市场的专家。城市里创造更多的岗位让农民成为工人,而将零星种植的耕地建设成一个个巨大的家庭农场,让那些愿意投资农业的个人、企业来经营。把农民从微薄利益的土地里解放出来,领取土地的租金,投入城市的生活。而有技术的人掌握了土地,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可以说,这样的做法起到了农业升级换代的作用,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

担心“农业后继乏人”有点杞人忧天了,未来种地的未必是农民,年轻人离开土地正是农业脱胎换骨的好机会。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