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以见到的农业发展新红利是土地流转,然而,土地流转并不能解决中国农业远散小的问题。丘陵山地的土地,即便流转到最集中的形式也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而土地流转,则让人们看到了合作社、高级社等原始农业改革的基本形式。包产到户是一种农业农民农村的解放,回到过于集中的农业发展模式,果真就是灵丹妙药吗?
人们将农业发展的捷径寄望于农业新形势下的机械化,而事实上机械化已经造福于当下的农村农民。然而,土地流转无论走到什么样的程度,也无法实现像美国一样的农业大农场大范围种植,而仍然要适应于占绝大多数国民成分是农民的国情现实。更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仍然是中小型中小地块的机械化才更有利。
不仅如此,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被“啃老”,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设施在许多地方并没有新的发展。而房地产业以及城市过于膨胀的急功近利式发展,又侵占挤占了多少农村土地?
无人种田折射最重视又最不重视的问题。政令重视,不等于地方重视,纸上重视,不等于实际的重视。关乎所有国民饭碗的大问题,该回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了。而适应性农业机械化、新型水利建设以及新农村新人才建设,就是三大法宝。
【启示与思考】
从农业生产的宏观视野审视,这样的形势是危机更是挑战。现代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必然要掀起一场小农经济的淘汰。农业人口的缩小也是这种必然的直接表现。由是观之,我们真正该忧患的不是农业是否后继乏人,而是我们面临这样的挑战,有没有做好准备,比如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贷款困难等方面为这场深层次的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搞好后勤。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来说,农业告别个人小作坊式的作业,走向集约发展,是必由之路。但如果相关配套市场制度没有跟上,在淘汰小农经济的过程中很难就此形成规模农业,形成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
以此而论,农业人才的后继乏人,年轻人不愿种地。正是从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职业农民后顾之忧的角度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为什么会出现农业人才的断层?归根结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足。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带来的剪刀差,让农民在种地上得不到多少实在的经济利益。种一亩地所付出的劳动,比去工厂或饭店打工更为辛苦,但其所得到的回报,远远低于后者。另一方面,我国小农经济的历史悠久,农业市场化水平不高,职业农民既要面临市场压力又要面临制度不健全的困境。基于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必须从如何加强经济刺激,促进农业市场竞争方面多作考虑。
既然目前职业农民规模已经缩小,那么索性在这个基础上推动农业规模发展。就目前而言,公司化运作农业,按照市场规律为农产品寻找销售路径是正确的发展思路,但与此同时,尽力提高种地农民的待遇也应该提上议程。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从政策方面给这一行业一种资助与鼓励,帮助职业农民做好发展,坚定农业信心;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和完善农业发展的相关市场制度,比如吸收去年在安徽开始的《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经验,全面推动农业市场化竞争,打消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总之,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农业“后继无人”,虽然不必过于放大,但足以令人警醒。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