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政策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业内人士们表示,甘肃省找准切入点,借助丝绸之路推动中医“走出去”,有望实现中医的国际化。目前,甘肃省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机构开展与原独联体国家民间中医药合作的新生力量,不仅发挥了辐射作用,而且对中医药进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群乃至欧洲市场产生着积极影响。但是,继续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还面临许多难题,需要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扶持:
(图片:河北沧州,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接受针灸治疗。)
第一,破解政策技术壁垒。中医药产业要落地丝绸之路国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符合当地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现成的关于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
记者从卫生部国际司等部门了解到,尽管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首次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我国也同外国政府等签订了83个中医药协议,使中医药迈进世界主流卫生体系有了重要基础,但目前大部分国家都不具备现成的关于中医药产品、技术、从业人员、医疗机构等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医药企业对于产品在当地国的注册认证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存在风险。
刘维忠、甘培尚等人认为,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方式逐步从民间交流步入主流,这方面的阻碍会更加突出,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和中医药行政部门能够和对方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为中医药产业的准入扫清政策障碍。
(图片: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
第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推动中医药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生根发展,甘肃省卫计委积极协调相关经费400余万元,投入到中医药文化产业落地、岐黄中医学院建立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地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在中医药产业推广方面予以经费保障,支持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医药推广和服务贸易。
第三,培养储备中医药服务贸易与双语中医医护人员。随着国家对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不断重视,中医药走出国门的方式逐渐从民间交流步入主流和规模交流。甘肃省作为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省份,依然面临着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急缺的问题。同时,随着国内医务人员收入的提高,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一方面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派出难的问题。培养一批懂中医、懂外语的外向型综合人才务也日益紧迫。
刘维忠等还建议,鉴于未来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会日益频繁、规模日增,可参考孔子学院等推广模式,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或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岐黄办,主要负责在国外设立诊所、中医学院以及推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和许可等相关事宜。(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