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壮阔的民主之旅(2)

恢宏壮阔的民主之旅(2)

几十年后,荣毅仁仍对当年大会上民主融洽的氛围印象深刻。“党中央领导同志从不因为阶级的隔阂对我话留三分。”

这位闻名中外的“红色资本家”代表曾回忆说,“每位代表都能充分发表意见,民主人士在发表意见时也十分坦诚。那段时间,毛主席与我们多次谈话,都是坦诚相见,给我们指明前途,寄予厚望,我也没有因为自己是资产阶级而不敢讲话。”

当时,人们聚拢在广播旁,欢欣鼓舞地倾听着来自北京的声音。这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五部法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机构全面建立起来。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常设机关为全国人大常委会。

从那时起,我国的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

据有关资料记载 :至1957 年年底,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了四次代表大会会议,除了1954 年出台的宪法和国家机构方面五个基本法律外,还审议通过了兵役法,并修改了几部法律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二十多个法令,启动了刑法、民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工作。

这一期间,监督和代表工作开展得比较活跃,比如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五”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了57 次国务院专题报告。代表们在全国进行了三次视察,提案数量不断增多。所以这三年,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大制度建设史上的“黄金期”。

陷入低谷

但一场政治浪潮打破了平衡。

1957 年夏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矛盾,新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反右”政治浪潮,随着事态的发展,这场运动逐渐偏离了法制轨道,大规模的、疾风骤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迅速波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右”斗争扩大化影响了我国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接踵而来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人大的工作更是陷入低谷。

但是厄运依旧没有止步。纷沓而至的“文化大革命”中,“左”倾思想登峰造极,对人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践踏和破坏。1964 年12 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后,在长达十年多的时间里,全国人代会再没有举行过一次。

其中,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代表们甚至要走秘密通道进入会场,但是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场景,让人们在那个阴霾笼罩的时期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人大制度根基尚存。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