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新一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入口。
全国人代会本身亦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实行“城乡同比例”选举,来自基层的工农代表达401 名,占代表总数13.4%,比上一届提高了5.18 个百分点。他们将更多基层的声音带进了国家最高议政殿堂。
基层代表带来更多一线声音,凸显了基层百姓话语权的不断增强。对此媒体评论称,此举体现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迈入积极、活跃、亲民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
代表参好政、议好政、履好职是最大的“会风”改革。我们看到,在这两年的全国人代会上,议案、建议盯准的都是各改革领域的“硬骨头”。代表们不仅讲真话、讲实话,而且讲“接地气”的话,所举的事例都是来自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雾霾治理、医患矛盾解决、互联网金融规范、二胎政策落地应对等,一个个新问题、新难点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出发,直指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的关键环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全国人代会上,媒体不断曝出代表们争相发言、热议交锋的场景。与以往相比,新一届人大代表更具“公民意识”和“平等意识”,发言更踊跃,思维更活跃,他们对领导人“直来直去”“开门见山”,甚至交锋式的辩论建言,构成了近年来全国人代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十二届全国人大还以创新的形式促进程序更加民主、公开。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实行差额选举,提名174 名候选人,应选名额为161 名,差额数为13 名,比上届高一个百分点。选举过程通过电视和网络全程对外直播。
大会后,“改革”之风延续到了会下。
换届伊始,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把立法工作的重点锁定在提高立法质量上。张德江委员长更是明确指出,立法质量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实施效果,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的永恒主题。
一年多来,从旅游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商标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保法、预算法、安全生产法,再到集中“打包”修改的文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从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立法实践中,人们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有了最直观的感受。可以说,随着立法质量的不断提升,中国立法完成了转型升级,步入“精细化”时代。
正确处理监督和支持的关系,是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重要前提。围绕国家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人大监督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专题询问再出发,强调不能走过场,去形式化,向更高质量挺进 ;配合国家高调反腐、整顿吏治的大环境,及时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报告 ;为实现“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首次监督从“生态补偿”专题调研开始……人大监督工作呈现出积极的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一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建了260 个全国人大代表小组,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 ;部分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常委会组成人员回到原选举单位参加代表小组活动,同基层代表交流履职情况。这些措施一 举盘活了代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围绕“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新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民众的期待和愿望在交融中升华,凝聚成新的思路和动力,为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在坚实的民主制度基础上,推进着中国式民主政治不断进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