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大潮中创新
时间转瞬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与数十年前相比,此时的申纪兰已经可以轻松地读书看报,同时,她所在的西沟村也开始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申纪兰与村委会领导班子决定,通过兴办集体企业带动西沟村尽快致富。
小村庄的发展折射出大的时代背景。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过渡期,破题“市场经济”,抓住机遇,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成为全国人代会议政殿堂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宪法迎来了两次历史性的完善,1993 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 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法律权威上升到新高度。
宪法修正开辟了共和国立法的新纪元,从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主,到法律体系的全面构架,从初步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完善立法的同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开始重视监督工作。1992 年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万里委员长表示,“一定要把对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制定法律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此,执法检查成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实施法律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国务院机构改革”“港澳基本法出台”“入世”……这一时期的全国人代会关注的热点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代表放下手中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政绩单、成绩表,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家和民族的规划发展蓝图上,申纪兰说,在每次全国人代会上,她都会就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提出建议。
曾几何时,全国人代会上的“反对票”是新闻的热点,而随着人们对民主运行方式的熟悉、适应,“反对票”的出现,开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轰动效应,变得司空见惯。从“完全赞成”“热烈拥护”“一致通过”,到赞成中有反对、有弃权,表决结果留给历史的远不止票数的变化。有媒体对此评论,这无疑是民主精神的进步,因为允许和保护不同声音和批评正 是民主的价值所在。
从八届全国人大开始,人代会期间各代表团都设立了新闻联络员,并允许各代表团带随行记者上会。 这一时期,“两会”关注度大增,一些群众用来电来信表达他们的关切,据统计,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收到全国各界来信九千多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