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科研院所改革,路在何方?(2)

白春礼:科研院所改革,路在何方?(2)

在治理方法上,要强调遵循规律、分类管理。科研院所是创新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不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公益创新等方面往往各有侧重。这些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各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科研院所的治理体系也必然提出不同要求。目前我国科研院所由于定位不够清晰,科研管理上往往存在趋同化甚至“一刀切”现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须明确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核心使命和任务,尊重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对科研院所进行分类定位,实行区别化的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用人制度等。对基础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应以学术水平和重大原创成果为主要目标,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保持适当比例的择优稳定支持。对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院所,则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以用户、专家和市场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国家重大任务和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其他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也应建立与其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当然,这种分类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科技发展及科研院所的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动态调整、不断优化。

在治理结构上,要强调开放协同、多元参与。随着经济社会需求和科学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不同创新主体的有效协同与合作成为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科技、教育和产业界采取了多种方式推进协同创新,但由于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往往难以深入、成效不彰。因此,要在治理体系上构建以学科为经、以任务为纬的矩阵式创新组织网络,有效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对基础前沿类科研院所,要着眼全球科学发展,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对应用类科研院所,要建立健全由政产学研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确保在科研布局、资源配置和决策机制上体现需求牵引和目标导向,推进以解决重大关键问题、产出重大科技成果为目标的协同创新,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在治理机制上,要强调明晰事权、强化激励。在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建设中,厘清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事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根据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和治理结构,明确科研院所在科研布局、创新活动组织、用人制度、资源配置和科技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权责,实行精细化分类改革。科研院所要明晰事业法人与内部组织之间、行政管理与学术治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创新合力。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激励机制,建立有效集聚、合理使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人才发展机制,不断提升创新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建成创新人才高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完善人才政策,创造尊重智力劳动、体现创新贡献、有效正向激励的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三、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国家科研机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中科院持续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国家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近期,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中,我们进一步提出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建设适应国家发展要求、有利于重大成果产出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开辟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特区”和“试验田”,着力建设一流科研机构,引领带动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定位出发,按照四类科研机构对现有研究机构进行分类改革。一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组建若干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创新研究院,探索政产学研开放协同、共同参与的新型治理架构。二是面向基础科学前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卓越创新中心,力争在优势学科领域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世界级科学研究中心。三是依托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科学研究中心,实现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四是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行业、区域发展的独特需求,通过持续重点支持、与地方和行业共建、科教融合等多种治理方式,做强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特色研究所。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