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浅论提升文学境界(2)

李冰:浅论提升文学境界(2)

提升审美境界

文学审美是人心灵的自由活动,价值、倾向、真实、典型、个性、修辞等都属于文学创作中宝贵的审美品质。优秀的文学作品须能达成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作家要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切忌从抽象概念出发。马克思曾提倡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文学最不能容忍单调刻板、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字。

《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没有真正的情感、生活作为基础,即使有生花妙笔,也断然写不出皇皇大作。这里涉及想象和虚构的问题。想象和虚构是文学创作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但想象和虚构不是“无土栽培”,而是源于生活,是作家对人的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文学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踏坚实的大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技巧是文学最敏感的部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立诚,就是使语言更鲜明准确地表现作品的人物形象和特殊情景。这种功力不是一年半载可以练就的,需要作家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艰苦锤炼、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很多关于“炼字炼句”的佳话大家耳熟能详。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倾诉着锤炼字句的“苦吟”。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一贯主张文学作品“一改再改”,他说 “写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抛弃”。他的《战争与和平》写了7年,修改了99次。无论什么年代,也无论什么作家,优秀文学作品令人敬佩的文采都是用令人敬佩的心血浇灌的。今天,影视风靡对纸质文学构成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文辞之雅、形式之美是文学依然立足的充分理由。

强调修辞,不能重蹈堆砌华丽辞藻的覆辙。我国的历次文学革新,都主张祛除只重辞藻形式的风气,而每次革新都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初唐四杰”力扫绮靡的齐梁宫体诗风,而后中国诗歌进入辉煌时期。韩愈、柳宗元“文起八代之衰”,一改只重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体文,唐宋八大家才得以横空出世。另一方面,在“全民写作”的今天,也不能对修辞降格以求。要追求有艺术难度的写作,拒绝无深度的扁平化创作,反对远离美学尺度的码字游戏和随意涂抹,反对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学创作要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精益求精,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美文雅趣。

提升人格境界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人品决定文品”。这话听起来稍有绝对化之嫌,但强调人格对文章的影响无疑是正确的。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李大钊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置于座右,足见高风峻节。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清晰地站立着作家本人的形象。我手写我心,作家的人格品德影响着创作动机、艺术构思、语言呈现等创作全过程。作品是作家的“心电图”,作家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表现在作品之中。中国文学千年流变,但变中也有不变,注重教益、引人向善是始终不渝的旨归,即使是通俗文学、戏曲,也追求“曲终奏雅”“高台教化”。真正创造辉煌文学业绩、赢得读者喜爱的,往往是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曾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王国维在评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时说,“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人品一旦失格,作品必然失色!人品包括个人的品德修养,还包括国家民族意识。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立场情感,是高层次的人品。现今,在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大环境中,有些人价值混乱、道德滑坡、底线失守,甚至搞不清楚“我是谁、为了谁”。有的人与国家和人民的主流价值刻意“保持距离”,实际上是怀揣某种目的在作秀,看似桀骜的背后是逢迎。有的人违反现代社会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身在体制又诋毁体制,既绝不愿切断与体制的“脐带”,又常因欲壑难填而对体制恶语中伤。还有人身为共产党员,遇到风波便动摇了立场和站位,对错误思潮妥协附和。这种人格的分裂和内心的阴暗不管如何掩饰,人们都看得清楚。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