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学科嬗变为社会科学
近年来,民俗学界不断重视实地调查,从侧重文本分析转向通过民俗理解当下的社会与人,把对象从奇风异俗转向生活整体,侧重于对当下社会日常生活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中国民俗学从偏重文史的人文学科嬗变为社会科学,其学科属性问题近年来成为民俗学界争议的话题之一。
郑土有告诉记者,从中国民俗学诞生开始,民间文艺就包含在民俗当中,不可否认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在属性、特征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一般认为民俗学属于社会科学,民间文艺学属于人文科学。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两者混在一起,常常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他建议,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将两者单列,形成两门学科。
记者了解到,当前民俗学界有的把民俗学定位为人文学科,有的则定位为社会科学,还有的定位为人文色彩浓厚的社会科学,不一而足。尹虎彬在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民俗学是人文学术的一个领域。在他看来,实证科学的精神和一些具体方法的运用,虽然给民俗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民俗学所关注的许多具有人文底蕴的事象,比如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仪式生活等,研究者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民俗学是理解民众生活和心理行为的学问,这些仅仅靠实证科学主义难以解决。
“人文学的民俗学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仍然是中坚力量。”尹虎彬说,当前民俗学的大量成果仍然出现在民俗的各个专门领域,如神话学、史诗学、故事学、口头传统研究等,这些专门领域的人才辈出,理论和方法论日趋成熟。
近年来,一些民俗学者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际上的社会科学方向的研究,但同时强调民俗学与人类学的不同,强调民俗学的主体地位。吴效群认为,当前社会科学取向的民俗学发展面临困境:在强调民俗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却又在学科属性、学术目的、学术规范方面提不出建设性的认识。
高丙中则认为,民俗学应该是多学科定位,在他看来,民俗学是一个能够包容,也能够不断进取的学科,是同时具有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