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七点要求”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图谱。事实上,从2004年京津冀经济合作区被首次提升至国家层面,三地融合的设想至今已走过近十年时间,三地也一直在努力推动协同发展,但是一直进展缓慢。毫无疑问,京津冀协同发展充满无限机遇和发展前景,也面临严峻挑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涉及各个层面、主体的利益博弈,纷繁复杂。如何调整格局,创新体制机制,真正推动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环境治理问题,特别是治霾问题。
一、生态失衡:京津冀协同发展难以避绕的障碍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遭遇了超强的开发和垦殖,区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枯竭,河湖干枯断流,水土流失加剧。这严重威胁着京津冀地区的供水安全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威胁着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任其发展,由首都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将严重制约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只有解决好生态安全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才可能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真正造福人民。
(一)过度开发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首先,长期的超强开发和垦殖,导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枯竭,甚至被污染。京津冀地区原本就是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且降雨量稀少,区域内平原河段几乎全部干枯断流。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数据称,2011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调查显示,河北省平原面积的92%、整个海河流域平原面积的70%(约9万平方公里)处于地下水超采状态。区域内大量河湖干枯断流,桑干河册田水库以下已经干枯断流十余年,湿地山泉消失、水土流失加剧。
受地表水资源超强度开发与污染、地下水无序开采、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难以转型等因素影响,海河流域大部已经呈现出“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恶劣状态。《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海河流域水质为中度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污染最重流域。《2013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北京五大水系有水河流93段,其中劣Ⅴ类水质河占44.1%;劣Ⅴ类水质湖泊占15%;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不符合规划水质要求。
其次,北京、天津人口日益增长,导致区域内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不堪重负,“大城市病”日益暴露。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14.8万,天津市常住人口1472万。几千万人口拥挤在狭小的京津地区,导致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天津、唐山、石家庄、保定频繁出现供水水荒,空气质量始终受到来自外围地区的影响而得不到根本改善,雾霾、沙尘暴频繁发生。
研究显示,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产能过剩和布局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油品质量不高,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等,成为雾霾形成的主要因素。2013年1月,雾霾天气一直笼罩北京,霾天达到29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