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谨言慎行

师德与谨言慎行

摘要:面对那些站在高校讲坛上嘴里讲“救国救民”,实际上却在戏说爱国、在误导学生行“衍太太”之实的人,这里毫不客气地点上一个“他们病了,并且正在将他们的‘病’利用所把持的课堂向学生‘移痛’”的评语,一点儿也算不上委屈。

        看了辽宁日报官方微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分明感觉到,我们这支队伍中的一些人“病”了,甚至有人“病”得不轻。虽然文章中所指的“在大学课堂上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的人,并不能代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广众;尽管“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普遍现象”,也只是笔者所调查的部分区域,并不能代表全部,但想想高校老师所面对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稳定的莘莘学子,想想“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的古训 ,仅仅这些,已确实令人“坐立不安”了。 

老师是什么?在国人的语境中最多见的赞词是“春蚕”,是“焟烛”,是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赞扬,不仅仅是指老师所掌握的渊博学识,更是指老师所拥有的崇高品德。人类最高尚的道德是什么?是爱国和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伟大教育家徐特立说:“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教育界先驱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他践行了一生的诺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高的精神境界啊!冰心认为,“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苏步青指出: “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用不着等待什么特殊机会,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对祖国的热爱。”用这种标准衡量,那些虽然身处中国的大学殿堂上,却以“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为时尚、以抹黑中国、“呲必中国”为本事的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做人的本分,更遑论是否配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谓。人之不爱国,如同人之不爱父母,老报人储瑞耕先生有句贬词:“猪狗不如”。(《“人格”随想录》)个中道理毋庸赘言。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或许在一些“瞧瞧人家国外”的人那儿会不以为然,因为这些年同样一件事,一些网友似乎更在乎外国人的观感。那好,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外国的“元芳怎样看”。美.H.亚当斯说:“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教师决不能停止自我感化。”(《亚当斯的教育》)美.A.奥尔科特认为,“真正的教师,不允许以自己个人的影响去影响学生。”(《神秘的格言》)德.格里特主张,老师“应当教给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教给思考好的了事。”(《杂志论文》)从洋教授们的话中,至少可以引申出三条足以令“呲必中国”的人头脑清醒:其一,为师之德在于“化人”,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做人的情感、情怀和品格,惟有一个不断感化自我、不断改造自我、永远保持阳光心态的老师,才能教出一批知道做人大义、人生积极向上的学生。其二,为师之尊在于“树人”,面对尚未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作为老师务必谨言慎行,尤其站在高校的讲台上,更应怀有立人树人之心,而非用自己的情绪和企图误导众生、毁人不倦,更不能以己之私、别有用心去误导学生。其三,为师之道在于“授人”,亦即要教育学生多作辩证思考,而不是简单做非黑即白式判断;要引导学生客观理性评价事物,而不是任由片见、偏见、牢骚蔓延课堂;要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时代的眼光解读理论热点,而不是用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戏谑理论,更不能吓唬学生“社会险恶”,甚至劝导学生“厚黑保身”。不难看出,从外国先哲的词典里,同样找不到可以给“呲必中国”的人以“大嘴”“敢讲”的理由。

责任编辑:张小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