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谢长安: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2)

程恩富、谢长安: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2)

2、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态,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莱茵模式(西欧、北欧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种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国、美国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哪一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它们都已经不是那种单一的私有制市场经济模式了,而均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有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如西方著名学者霍布斯鲍姆所说的,“支撑20世纪世界经济的结构,即使当它们还是资本主义形式的时候,也不再是商人在19世纪70年代所接受的‘私人企业’式经济结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贾士蘅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页。)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整个国民经济都变成了混合经济,以至看来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制度。”(让—多米尼克•拉费,雅克•勒卡荣:《混合经济》,宇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汉森也指出,19世纪末期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已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同时存在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因而成为公私“混合经济”(或称“双重经济”,Dual Economy)。(参阅郭飞:《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光明日报》2014年4月2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对混合经济持赞成态度,他甚至这样讽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那些希望将政府缩减为警察加灯塔的人只能生活在梦幻的世界中”。(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萧琛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2年,第41页。)

然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性质,反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经济根基更加牢固,以至于出现工业企业的高度集中与融合,特别是金融资本与工商业企业紧密融合,在主要经济部门中形成了一大批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往往都有国家的支持,最终形成大型的跨国垄断公司。也就是说,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时代,资本主义中的私人垄断发展到了国家垄断,国内垄断发展到国际垄断的地步了。“国家所有制的发展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这种所有制的形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与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公司所有制相比,只是从属的,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尤其表现在由国家对那些盈利低的企业和经济部门进行接收,以及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对非国家所有制的资本主义企业按低价提供生产资料。”(米歇尔•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杨祖功,杨齐,海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0-41页。)由此也能看出,我国那些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追随者所鼓吹的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以与“国际接轨”,是完全无视以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尤其是张维迎关于“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建立在国有制基础上的;唯有在私人财产制度的基础上市场经济才能有效率地运作!” “国有企业的比重降到10%左右”(转引自陈亮:《国有企业私有化绝不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出路——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等言论,是极其荒谬的。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大量的国有企业的存在,但这种国有企业与我国的国有企业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代表总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寡头们的利益而非人民的利益,而政府和总统也是为其根本利益服务的。以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例,“美国总统确实权利很小。但究竟是谁才能把总统的权力关进笼子呢?是人民吗?是民意吗?当然不是!是共济会后面的金融老板们。” 2008年西方爆发金融和经济危机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又使用国有化的手段拯救金融和投资等企业,但这种国有化不过是用全体人民的税收来救助极少数金融和房地产资本家。连曾经抨击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都不断追问,为什么在美国的财政部、美联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没有工人阶级的代表?

在西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如以欧洲各国经济为参考,国有部门约雇佣30%的劳动力(其中2/3以上在行政单位,1/4以上在国有企业),并提供1/4至1/3的附加值。公共开支可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让—多米尼克•拉费,雅克•勒卡荣:《混合经济》,宇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页。)如下表1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国的国有企业基本情况(截至2009年末),从一个方面揭示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

(此处略去表1)

可以清楚地看出,截至2009年末,OECD国家中央政府一级拥有的国有企业有2085个,雇佣数量为4333670人,企业价值为14168亿美元。进一步地分析,“如果从OECD国家的国有企业分布领域来看,主要分布于公用事业部门,如能源电力、交通运输、金融、制造业、电信等产业部门。按企业价值来划分,第一大领域属于能源电力,比重占26%;其后分别是金融部门占24%、交通运输部门占19%;再次分别是制造业占7%、初级产品部门占5%、电信业占3%、房地产占2%、其他公用事业占2%、其他产业占12%。”(陈亮:《国有企业私有化绝不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出路——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下,资本主义政府不仅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幅度较大的干预,甚至有时会对市场进行全面管制,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此同时,混合经济中的私营部门和国有部门通常密切配合,共同为资产阶级整体和长远利益服务。

显然,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某种情况下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且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不过,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私人资本雇佣和剥削劳动,也不表明资本主义是在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自动长入”或“和平过渡”。正如列宁当年在评价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时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所一针见血所指出的,“但是,生产资料的这种分配,就其内容来说,决不是‘公共的’,而是私人的,也就是说,是符合大资本(首先是最大的、垄断的资本)的利益的,因为大资本正是在民众挨饿,农业的整个发展无可救药地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工业中“重工业”向其他一切工业部门收取贡赋的条件下活动的。”(《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西方不少学者对大资本家利用国家政权谋取暴利的行为也持清醒态度,“......资本家......把钱交到......国家手里,并且收取数量可观的税收的折扣作为他的信贷、风险和努力的报酬。但是更常见的是,资本家充当主要的公债的组织者和持有者。他们的活动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货币化。”([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00-1992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5页。转引自韩毓海:《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82页。)因而,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主导面和本质依然是垄断经济。其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剥削范围由资本家剥削一般雇佣工人,扩大到了资产阶级使用社会集资和国家政权等手段来剥削全社会多个阶级和阶层,甚至掠夺他国人民。

简而言之,20世纪和21世纪初的实践表明,混合所有制经济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依然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仍然具有垄断性、腐朽性或寄生性、过渡性,且蔓延至全世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