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为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的水污染、令人担忧的土壤污染问题……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30多年后,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大战役”利民生顺民意

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大气、水、土壤三类污染情况严峻:74个检测的城市中,仅三个市空气质量达标;六成地下水监测点水质不合格;五分之一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面对严峻的现实,我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国务院2013年9月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当年环保领域最大的亮点,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环保部随后与31个省(区、市)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今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耕地土壤质量堪忧,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环保部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6月,针对水资源污染问题,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正在抓紧制定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规划考核断面水质监测。

中国人大网近年来两次就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向网民公开征求意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立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利民生、顺民意。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重要、最优先的任务。

2013年8月,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省级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出15种类型生态红线区域,出台补偿政策和管控制度。几乎同时,天津市出台《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明确红线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建设活动,黄线区内从事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经市政府审查同意。

“生态红线、黄线划定后,决不能把它淡化为含糊不清的‘灰线’。坚持铁心保护、铁腕治理、铁面问责,使红线成为不能踩、不能碰、更不能逾越的‘高压线’。”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说。

用最严密的法治为公众健康“护航”

近些年,环境司法案件逐年增多,“毒大米”“血铅案”、企业偷排污水等侵害群众身心健康的公共事件不断上演。

“虽然付出了巨大努力,环境污染局部有所好转,但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呵护碧水蓝天,需要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护航”。

2013年6月实施的“两高”司法解释,明确了污染环境罪构成要件之一的“严重污染环境”的14种具体认定标准,标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有效地解决了司法难题。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几乎所有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修订,都更加突出了民本思想。2013年起就开始“试行”的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了公众意见和建议,最终将PM2.5等纳入监测指标;《环境保护法》四易其稿,反复调整,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有重大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法》征求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立法,其实是一种对公众健康的保护和尊重。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