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陈迎也表示,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需要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公平原则是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重要基石。离开公平原则,任何国际制度就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国际支持,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对于中国“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解振华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提出‘2030年左右’这个目标我认为是科学的、客观的。但是我们非常明确,我们要努力争取,尽可能早地实现目标,这又体现了我们既讲究科学又尽到我们最大的努力。”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需要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除传统的“能源供应安全”观念外,必须注入“能源环境安全”观念,以及“占据未来能源科技战略制高点”的安全观念,将“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转变为“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供需模式。
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则在发布会上回应了“气候变化法律框架草案”立法的进度情况。他表示,通过前期调研和征求意见,已经进入到法律条文的起草阶段。
解振华还谈到最近的热词“APCE蓝”,他表示,到2030年,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会大大改善,“‘APEC蓝’不是不能实现的问题”。北京在APEC期间能够出现这种天气,让大家看到,只要采取措施,空气质量是能够改善的。
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说,控制排放物总量是治理空气污染的主要手段,在能源消费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能源结构,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带来的污染也会减少。(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