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齐鹏飞:两岸四地共圆中国梦——台港澳问题纵横谈(7)

所以“一国两制”这个方案最初是为台湾量身订作的,就是针对台湾的,但是台湾打不开局面,没有办法。这个时候赶上香港问题、澳门问题解决的时机相对成熟了,因为英国人主动提出要和我们谈这个问题。那么当时中央做出大的战略决策,决定把一国两制的突破口先用在条件、时机、形势都相对成熟的港澳问题上,先在港澳问题上打开一个缺口,树立一个成功的样板,然后拿这个港澳成功的模式回过头来解决台湾问题。当然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是我们后面会讲到的问题。但是当初这样设计,最初是为了台湾的,只是在台湾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也是没有办法选择了港澳突破口,后来又是港澳回归。这是这个阶段的基本情况,我们一国两制没有得到台湾正面的回应。

 第三个阶段,1987年到1999年,这是两岸关系的大突破、大发展时期。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先生在去世之前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决定,这两个决定既影响到了台湾岛内以后的政治生态的变化,也影响到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大局。什么决定?一个是搞民主化,就是开放党禁,解除戒严。因为1949年老蒋一到台湾就宣布台湾要搞戒严,一切的集会、游行全部是非法的,也不允许新政党成立。搞了30年,小蒋这个时候决定开门,开放党禁,可以自由组党,可以自由办报,这个影响到未来台湾的整个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另外一个,开放对大陆的探亲。因为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几百万的军政人员,除了高层是带着家属去的,大量的都是把家留在内地的,老婆、孩子都留在内地的,隔绝了30年,完全音信不通,这批人很多都退休了,都已经垂垂老已了,都到了叶落归根的年纪了,希望回去看看,长期向国民党施加压力,一直没有开这个门,这个时候决定放了。

这样两岸就开始有了交流。因为最先放的是老兵,退伍五年以上的老兵可以到大陆来探亲,随后退休的公职人员也慢慢开了,包括学术界、体育界慢慢交流都开始有了。隔绝30多年的两岸交流大门打开了。一交流就出现问题了,交流会有很多的衍生问题,而当时这两个政权属于互相不承认的状态,我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合法性,它也不承认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互相是不承认的,那就是不和官方打交道的。官方和官方不打交道,可是两岸交流中的民众问题,你总得有人出头来解决吧,怎么办?最初是由红十字会来解决。因为那边最大的就是阶级的问题,两岸交流的人很多,我们知道很多人跑到我们这儿来,其实我们也跑过去了很多人。

老跑就有很多问题了,红十字会就解决不了了。后来大家不鼓励这个,人跑过来我还得收留,但是飞机一般情况下要送回去的,送回去就得打交道,所以红十字会解决不了,可是这个时候官方又不能出面,怎么办?双方就想到一个办法,叫做白手套制度。就是握手不行,我戴个手套行不行?这个手套就是搞一个官方做背景的,但是以民间形式出现的这么一个机构。台湾先成立一个海基会,我们这面也对应地成立了一个海协会,请了国共两个大佬,对岸请的是辜振甫先生,我们这边请的是汪道涵先生,这个大家都很熟了,上海的老书记。请他们来做会长。

成立之后双方就得打交道,二老就得见个面,但是见面之前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这种见面算什么性质的?我们见面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得找公约数,这个公约数在1992年解决了。1992年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很拗口,很别扭的一句话:“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台湾常说的九二共识。实际上是没有达成协议,是在双方往来信件中找了大家都认可的一段话,叫做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九二共识,共识就是一个中国原则。不管怎么样,这个方面找到了共同点。两岸可以谈了。

这样1993年就实现了第一次的汪辜会,就是汪道涵和辜振甫先生的会面。当时第一次见,我们请他到这儿来,他不来,我们去他又不让去,结果找了一个第三地,在新加坡。第一次汪辜会谈,达成了四点共识,然后两岸的交流出现了非常良好的一个势头,门越开越大,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决定推波助澜,往前一步。

责任编辑:张鑫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