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曾福生
要深刻理解“以我为主、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确保产能、科技支撑”粮食安全新战略五句话,从高效、开放和可持续三个方面来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立足国内实现13亿多人的口粮安全。
加强对农田及其经营主体的分类管理,保障粮食种植的安全。要分类管理,因地制宜把粮食生产指标分到各个省市,实行国家调控,省统筹、市协调、县落实、乡兜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过快的流转土地,要稳步推进农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向资本密集型过渡。总量要调控,质量是导向,可持续发展是根本。
厘清主体责任,维护多元主体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的可持续。粮食安全是公共产品。在保障粮食安全上,中央政府负首要责任,但并不是总理一个人负担,要进行分解,每一个省市县乡村,包括每个农户,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每个环节都负有责任。要推进土地确权、抵押担保,吸引农民落实粮食生产责任,种粮大户主要是把粮食种好,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是搞好科研,把技术搞上去。
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
湖南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教授 刘茂松
中国的农业与粮食安全问题,都是工业化过程当中出现的农业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解决它。
一、工业化社会中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一降一增。“一降”,就是农业提供的财富在整个社会财富中的占比下降,农业对于整个社会财富的支配能力大幅度的下降。“一增”,就是由于工业化社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多元化,使得农业的产业链加宽了、加长了。这就需要通过多功能农业来消化传统农业里面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二、加快推进农业的工业化。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即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农业产业经营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如果从它的领域来说,农业的工业化就是专业化的基地农业、标准化的品牌农业、工厂化的制成品农业。
三、抓好改造传统农业的几个环节。一是优种优品。种是关键的问题,种的培育要根据市场和工业加工的需要来推进。二是特色。要根据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农业劳动生产习惯的差异来打造特色农业、特色品牌。三是养殖转化。将植物的蛋白转化为动物的高蛋白,为健康人体提供所需要的高蛋白或者健康的营养结构。
四、加强制度层面的创新。要通过市场来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一是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二是技术创新的驱动。三是组织整合。四是打造职业农民。五是制定公共政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