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迫切需要新战略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陈文胜
粮食安全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农业是不可替代的战略产业,农业绝非是能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战略产业,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却决定着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位置。
一、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具有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重大战略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属性的发展、功能的提升、作用的扩大,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新功能,农业基础地位的这种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二、人口大国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弱质产业产品,是多功能产品;粮食又是民本资源,是战略资源,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国家自己没有粮食自足的能力,去迷信国际分工比较优势理论,依靠由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世界粮食市场来自发调节国内的粮食需求,国内粮食生产体系必将受到发达国家粮食“核武器”的重创,在关键的国家利益博弈中就必然受制于人,仰人鼻息。
三、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从单纯的粮食安全战略上升为全局性国家安全战略。从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的情况来看,粮食安全不仅严重影响到货币、能源和工业等经济安全,还关系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国家安全,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层面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维度,在全球战略的高度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体系之中,树立全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大国全球竞争战略。
四、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在于必须提高在世界粮食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来强化国内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解决基本供给为目标,大多属于被动保护与防御战略。因此,世界农业大国的粮食安全仅仅定位于“口粮大国”的状况亟待改变,迫切需要由以解决基本供给为目标的被动粮食安全保障向参与主导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动竞争转变,由注重农业发展的区域性战略向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性战略的转变。
五、中国粮食安全的最终保障要以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相一致为前提。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无粮不稳”成为中国全社会公共决策的政治共识,但政府采取了多种惠农政策,粮食生产积极性仍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最终要依靠种粮收益的持续增加来激发,要在实行有效财政补贴政策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市场手段激活农民种粮的原动力,形成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