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用足用活用好民族区域立法自治权(2)

广西:用足用活用好民族区域立法自治权(2)

摘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作为自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代表本地方各民族人民行使自主管理本地方内部事务的最主要表现。因此,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机关要提高对立法自治权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进民族自治立法。

加强立法中上下级间的联系和协调

下级立法机关在立法中要积极主动地与上级立法机关沟通联系,争取上级在立法力量和立法技术上给予帮助;上级立法机关也要主动参与下级的立法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协助和服务。对立法中遇到的税费等利益分成上缴、优惠减免等核心问题,更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早汇报、早协调,以取得积极的成果。

健全工作机构,提高立法队伍素质

健全的立法工作机构和优良的立法队伍是提高民族立法质量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健全民族立法工作机构。自治区层面上可以考虑设立常委会民族工作委员会或在人大民族委员会工作机构中增设民族法规处;自治县层面上可以在自治县人大设立民族法制委员会,成立办公室并配备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又熟悉自治县各方面情况的专职立法工作人员,以增强民族立法力量。其次,要积极创新立法机制。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对于重大的民族立法,广泛听取各族群众的意见建议,广泛吸收相关专家参与立法。再次,要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和法律专业培训,提高立法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为推进民族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保障。

加强监督检查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民族法律法规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就是一纸空文。首先,要依法开展监督检查。严格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开展监督工作,重视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民族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监督。同时也要对民族立法的实施情况加强监督,对在实施中的可行性、操作性和时效性问题进行检查,及时掌握、解决民族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维护民族立法的严肃性。其次,要突出监督检查的重点。民族法律法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层面,在检查中要注意围绕中心工作、把握大局,把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作为监督检查的关键,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同时,要在对民族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有效防止和克服监督的短期行为,提高监督实效。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婧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