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理性态度看待“新清明上河图”走红(3)

应以理性态度看待“新清明上河图”走红(3)

对“新清明上河图”少些评判,多些反思

对一件艺术作品产生争议并不为怪,从作品分析,用识别度极高的历史名画“捆绑”离谱的现实社会,极易让观众认知产生吊诡的感觉。但从总体看,对作品的包容声音占了主流,“开放社会容得下另类作品”成为多数共识。

笔者认为,对《新清明上河图》的讨论和争议,不应止于对作品本身的褒贬,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探讨,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反思。

《新清明上河图》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戴翔自称,作品既有批判也有反思,是延续他创作风格的摄影作品,创作思路则是“现清明上河图有很多市井百态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叙述故事的图景框架”。这种借用恰恰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的取巧之处,利用《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能够在短时间实现广泛传播。不过,表现形式上的古今错位、美丑对比,刺激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也让部分受众摸不着头脑,这是引发热议和批评的原因。

这幅摄影作品涉及“我爸是李刚”“拖小姐游街”等社会事件,无一不是当年度最具轰动效应的热点。但是,当时仅是对单个事件进行评论,《新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在于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把这些零散的奇闻怪谈集合起来。如果能够引发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社会价值结构的端正,那这幅作品无疑产生了其自身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很难对一起事件或一幅作品展开深入的研究。网络时代赋予人们无限的阅读自由,目不暇接的信息轰炸促使人们蜻蜓点水般地从一个热点“链接”到另一个热点,用一两句话做出是非评判或好恶选择,而没有耐心做出更细致的思考,更理性的决定。

我们这个社会进入了“秒读”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极其简单的思考,“爱憎分明”的评判——这在此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部艺术创作,《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们从策划到立题,再到长达数月的创作,必定有丰富、疑惑甚至纠结的想法在其中,等待广大受众进行解读和评价。这种评价当然可以是赞扬,也可以是批评,但这种褒贬之后应该有些深层次反思,这是互联网时代重构理性社会的必然之举。

新清明图也是在敦促我们构建和谐

从画作内容来看,几乎近年来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被“一网打尽”,集中在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经典画作中,无疑是非常突出甚至是非常刺眼的。面对一些质疑的声音,创作者戴翔回答得比较谨慎和巧妙,他表示自己并非有意拼接社会“黑暗面”。这就婉拒了对他为讽刺而讽刺的指斥。

但是任何“巧妙”的回答都遮掩不了,这个经过写实处理的新清明图,讽刺意味是其最大的特色。起码,现实里已经被认定为社会怪状的“求包养”等场景被略作加工再现出来,你要说成是褒扬无异于指鹿为马。甚至有人想减轻创作者的压力,好心地将这新清明图说成是艺术,也不靠谱——你见过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没有任何艺术美感的图片生生拼接起来的艺术吗?

所以说白了,新清明上河图,它还就是借了经典清明上河图的筐,装进了对当今社会阴暗现象的批判。其社会批判性远远盖过其艺术属性。而且,从其借助经典画作投入8万余元历时两年半动员上千人参与创作来看,这种批判黑色幽默的因子更让人印象深刻,从而讽刺和批判的效果更好。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