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不”: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产学研用结合的机制尚未系统确立;科技投入与成果产出不对称,科技资源配置呈现的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突出;科技评价机制不科学,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应本着统筹协调、突出重点、遵循规律、务求实效的原则,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中着力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的问题。
处理好科技与经济的协同问题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历经了“科学的春天”“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等多次重大战略调整和变革,取得了诸多进展和成就,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依然凸显,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脱节导致经济实力与科技竞争力不相称。因此,应坚持把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协同推进科技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改革。
建立企业主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省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有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真正向企业汇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紧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分类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战略联盟。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需求。行业骨干企业要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努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系统性改革,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服务体系,定期对学科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大力探索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科技与经济协同化的商业创新模式。首先,以商业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完整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和产业化的过程,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国科技进步后的商业模式缺位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近年来我国在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涌现了一大批高技术成果,但同时开发出完整商业运行模式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其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为结合点。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既有科技系统自身体制的原因,也有在全球低端制造平台位置上创新要素需求不旺,导致缺乏有效结合的原因。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未来社会的产业方向,也代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应该成为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最佳发力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