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4)

新型城市化的机遇与挑战(4)

四、推进新型城市化需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要着力克服来自既得利益者的观点

有一些观点,不仅会影响我们推进城市化的具体工作,而且更会影响对城市化的决策。例如,有一种观点,“进城落户一个农民工,政府至少要支出10万元,2亿农民工都进城,钱从哪里来”,说这话的人往往是不希望农民进城的,实际上对我们城市化的推进是会产生动摇的。在去年召开的国际智库峰会上,来自新加坡大学东亚研究所的郑永年先生就严厉批评了这种观点,说“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是把农民工当做包袱看待的具体表现,他们有意诋毁城市的推进,忽略了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创造、带来的消费、带来的贡献”。

(二)要坚决改革户籍担负的过多功能

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中央首先出台了文件,实行了城乡户籍的并轨,应该说这项改革迈的步子是很大的。但是,城乡户籍并轨,并未能克服新型城市化遇到的各种阻力,尤其是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还有很多“拦路虎”。而这些“拦路虎”主要来自于户籍担负的过多功能,例如儿童入托、子女上学、购买房屋、小汽车摇号、就业工作、享受社保、医疗报销、办理出国等都与户籍挂钩。如果不改革和消除城市户籍担负的这些功能,不仅新型城市化难以推进,而且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走后门和各种各样的寻租现象发生。

(三)新型城市化要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

城市化进行到当前的情况下,应区分东部沿海和中西部两类地区,区分大城市周边和无大城市的市县,确定城市化的目标和城市化的重点。总体看来,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周边,应把发展小城镇和卫星城作为重点。而在中西部和无大城市的地方,应该重视发展大城市。我们常提的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是完全正确的。而很多欠发达地方,城市尚没有发育,在那里提以城带乡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在欠缺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尤其是中部人口众多的农业产区,应该在发展大城市方面狠下功夫。

(四)基础设施建设的改革和管理要紧紧跟上

新型城市化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能否跟上,要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目标相适应。为此,一方面需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系、后门和“跑部钱进”的现象,避免做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工作。要使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服从共同富裕和地区统筹发展的目标,要向人口密集的欠发达地区布点和倾斜。另一方面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监督、堵塞黑洞,防止腐败易发、多发现象的延续和产生。以此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把钱用在刀刃上。

(五)要加大城市资源配置的改革力度

我们的一些城市过分拥挤,大城市病日益严重,有管理者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管理者不慎作为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资源配置不合理。为了消除大城市病,改善城市的交通拥挤和促更多新城崛起,十分必要下大决心改革资源的配置。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行政事业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应该大量向卫星城转移。德国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国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以上资源的合理配置,注意均衡发展。尤其在当前交通更为便捷、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更应该而且有条件疏散资源,以此促更多新兴城市快速发展。

(六)合理化人口密度,关注环境保护

现在很多地方都把“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定格为城市化的基本形象。消灭低矮住房成了中国城市化的首选。至2009年,我国在高楼中的集合住宅平均为89.3%。而美国集合住宅只有24.2%,日本的集合住宅仅有8.8%。中国在住宅的安排上十分密集,例如上海黄浦区达4.28万人/平方公里,广州越秀区达3万人/平方公里,天津市中心六区人口密度达2.38万人/平方公里,而日本东京的中心区没有超过1.5万人/平方公里,大阪没有超过1.2万人/平方公里。2010年中国住宅占地在城市中所占份额,全国平均为30.5%,北京为28.4%,天津为27.2%,远低于日本东京的49.1%。我们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向居住让地,要降低人口密度,这不仅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而且有利于改善交通拥堵和降低城市风险。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