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户进城“新市民”群体调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

转户进城“新市民”群体调查:亦工亦农、亦城亦乡

近期,半月谈记者对重庆部分“农转城”群众采访发现,不少人转户进城,但并未放弃其农村土地、农业补贴等权益;农村经济收入也是刚转户“新市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基层干部和专家看来,农民市民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离开农村、融入城镇有较长时间过渡期,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此期间,“农转城”群众身上带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特点。

“亦城亦乡”:“带着农村权益进城”的“新市民”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在城镇化进程中,为保证农民土地、农村集体资产权益、涉农福利待遇等不受损害,在推动农民转户进城时明确规定,尊重农民意愿,农民转户在逐步享受城镇待遇的同时,不用放弃土地和相关农村待遇。

从重庆改革实践来看,在现阶段,当农民能自主决定“农转城”是否要退出农村相关权益时,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带着农村权益进城”。据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统计,从2010年8月到2014年6月,在重庆已转户的98.6万户农民中,有近10%的整户转户居民自愿申请退出宅基地。由于国家承包地退出相关政策尚不明朗,申请退出承包地情况较少。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杨树海说,在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升值预期提高等大背景下,农民财产意识觉醒,在转户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带着农村权益进城”,是基于经济理性的合理选择。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重庆,除了土地本身之外,农民与土地相关能够享受的待遇还有9项,包括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公益林管护补助等;与农民身份相关的待遇超过20项,主要包括集体资产分配权利、社会抚养费征收、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殡葬政策等。这些附着在土地和身份上的待遇,也是农民不愿放弃权益的重要原因。

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俊认为,以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转户进城,是以失去农村土地为前提的。农民交出了自己的土地,才能换得市民身份和城市待遇,这引发了不少矛盾。半月谈记者在走访重庆江津、开县、涪陵等地时也发现,以前农民转户进城有“三怕”:一是怕转户进城却失了地,在城里稳不住,想回来没退路;二是怕失去附着在土地、身份上的待遇,这些虽然是小钱,但农民也看重;三是进城后生计无保障,在社会底层徘徊。

而现在,有了带着土地等农村权益进城的政策支撑,转户农民心里有了底气,也有了信心。重庆开县中和镇农民谭爱平2013年转户进城,他说话实在:“转了户却没有断了农村的根,看似城市、农村‘一肩挑’占便宜,但咱转户农民刚进城,根基还不稳,总要在农村留条后路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