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经济增长7%是宏观经济的政策底。这个底是有弹性的,不是硬底。但短期不能破,不能演变为破位下行趋势。守住7%的底线,就会守住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相对乐观预期。
■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会全面扩张,只是适当松一点,以满足短期稳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需要。目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未解,通缩风险增加,稳就业面临挑战,金融风险上升,四大目标指向均要求央行货币政策稳健偏松,今年11月降息是一个信号。明年,货币政策操作向上弹性还是有空间的。当然,措施操作上不能只顾总量目标,更要考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金融改革深化,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从财政政策看,2015年财政政策应继续“积极”,明年可适当上调赤字率。
■经济增长方式从“褐色”转到“绿色”,是从传统大国到现代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选择这条科学发展道路,宁肯速度慢一点,但求质量好一些,留给后代的发展空间就大一些。用这种绿色眼光来看待GDP增长7%,就不会那么焦虑和恐惧,而会更坦然务实。
火热的资本市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但宏观经济数据不好看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走出了与实体经济不相吻合的态势,是市场嗅觉更灵敏,还是我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偏差?对此,上证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请其答疑解惑。
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上海证券报:明年宏观经济的底在哪里?
陈东琪:2015年,经济增长7%是宏观经济的政策底。这个底是有弹性的,不是硬底。但短期不能破,不能演变为破位下行趋势。
首先,GDP增长政策主要兼顾发展和就业两大目标。从发展来看,未来几年即便每年GDP增速保持在6.5%左右,也足以完成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从就业来看,2014年7.3%左右GDP增速,前三季度的新增就业就达到了1082万人。目前单位GDP增速对应的就业人口接近200万人,意味着5%以上的GDP增速就足以完成每年1000万人的就业目标。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内下行,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是,如果很快破位下行,甚至缓慢下行演变为快速滑坡,那么风险就较大,经济可能失控。
其次,政府对经济下行中的系统性风险心中有数,并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逐步化解系统性风险。如今年下半年加大了公共工程项目投资力度、11月的非对称性降息等,就是政府主动作为,既着力稳增长,又着力防风险。
当然,现实中通缩的风险压力加大。从11月数据看,经济依然疲弱,PMI从50.3降到50,创9个月新低,这是近年来少有的,说明制造业景气度再次降低。PPI连续30多个月为负,其外部原因是国际能源资源供大于求,价格大幅走低,近期国际油价暴跌,钢铁、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跟随大跌,这种传递效应加剧了我国通缩的风险。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投资品需求收缩。
应该看到,从目前的结构性通缩演变为全面通缩,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但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全面通缩要早做防范,防止全面通缩对经济造成持续性影响,形成系统性风险。事实上,今年以来政府在政策操作中已经采取了行动。
第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东西部和城乡间的差距、逐步崛起的大国消费市场以及充裕的劳动力市场等要素,配之于目前的适度调整,加上此前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还是有信心的,预期谨慎乐观。
从市场看,预期是一个很奇特的心理现象,买涨不买跌是普遍现象。如果政府工作心态积极,守住7%的底线,就会守住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的相对乐观预期。现在还是要讲一句话:信心比黄金还珍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