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经济维稳的几个有利抓手
上海证券报:明年经济维稳还有哪些看点?
陈东琪:从国内发展空间、增长潜力、回旋余地、新增动力、政策操作等来看,7%要破且形成破位下行趋势也难。当然,从预防方面要有几个抓手。
首先,内需还是重要的抓手。今年经济下滑,投资是主要拖累。前三季度投资增速从去年的20%降至16%,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降至12%,制造业投资增速从20%左右降至14%,仅基建投资增速稳定在21%左右,对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年,PPI由负转正较难,制造业投资仍需去产能。因而,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基建投资仍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仍有望保持在20%左右高增速。
相比外需,2014年内需仍属低迷,外需对经济贡献较大。从前三季度来看,出口贡献GDP增速约为0.7%,比2013年的-0.3%增加约1%。世贸组织9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为3.1%,远高于2013年的2.1%,而2015年有望继续回升至4%。明年,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较高。
从总量上看,我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2%,与日本、德国等的历史峰值相当,未来继续扩张面临约束。因而,未来我国出口增速或与全球贸易增速接轨。统计显示,过去10年、20年、30年的全球贸易平均增速均在8%左右,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出口增速的稳态值或也在其附近。
其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有运作空间。
货币政策上,央行目标很明确,着力于稳定增长、温和通胀、充分就业和防控金融风险四大目标。目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未解,通缩风险增加,稳就业面临挑战,金融风险上升,四大目标指向均要求央行货币政策稳健偏松,11月降息是一个信号。明年,货币政策操作向上弹性还是有空间的。当然,措施操作上不能只顾总量目标,更要考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金融改革深化,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
从财政政策看,2015年财政政策应继续“积极”,明年可适当上调赤字率,比今年扩大0.3个百分点左右,离警戒线控制在0.5个百分点左右,不会带来财政危机的风险。
今年,可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投产新线里程7000公里的目标任务,其他公共投资规模也有所扩大。明年,除继续推进一批国家干线铁路建设项目外,重大网络工程、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等七项重大工程也可进一步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投资都需要资金跟上,财政政策不“积极”,不适当宽松,这些工程项目就落实不了。
当然,明年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会全面扩张,只是适当松一点,以满足短期稳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需要。这种“微松”,一方面可能促使人民币有一定的贬值,这会改善明年的贸易条件,有利于实现稳出口目标;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短期下降,会增加资本流出压力。对此,我们的货币政策措施操作要掌握好度。
第三,国际环境趋暖。美国9月GDP修正后的增速为3.9%,比预估的3.5%高出了0.4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虽然复苏缓慢,但金融政策进一步放松,欧元贬值会使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亚太地区经济分化明显,新兴经济体经济维持稳定增长。从最近亚太地区公布数据看,日本、韩国经济数据黯淡,而印度、新加坡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变化,为明年中国经济营造了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明年的改革力度会加大。
通过今年的简政放权,盘活了社会资源,释放了政策红利。预期明年类似促进公平类改革政策将加速推出,包括财税政策、国企改革等。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而为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还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这意味着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将会有更多的维护公平类政策出台。
这些政策包括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奠定转型根基。行政改革的重点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国企改革则着力于还原国企和民企的公平竞争地位,提高两者的经营效率等等。
同时,还要促进要素的公平交易,包括人力和资本,后者可以分为资源、土地和资金等三大类。其中,人力要素的公平交易对应户籍改革、资源要素公平交易对应资源品价格改革、土地公平交易对应土地改革,资金公平交易对应金融改革,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及资本项目开放。
另外,尤其要关注政府收入分配改革,这涉及面较广,影响力大。其中包括中央部分财权的下放,地方举债权的实施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包括营改增,个人包括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职人员工资增长机制创新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