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外在的压力正逐步转化为内在动力。转型不是要我做,而是要主动为。种种迹象表明,转型已经上轨。
众所周知,产业发展失衡和部分产能过剩已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产业结构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顺利找到新动力的关键。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总量和GDP占比均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这表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格局已具雏形。
当然,这种转型也得益于政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政策聚焦的重点。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要增加简政放权的含金量,加紧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尽快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加快服务业有序开放,放宽制造业准入限制。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发展导向,明确了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工作重点。
第四,中国未来会将共同富裕作为主要出发点。
最早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时,所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均是国民生产总值,亦即GNP口径。当时提出21世纪第一个10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到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所提出的2020年发展目标换成了国内生产总值,亦即GDP口径。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八大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未来要促进共同富裕。以此为目标和出发点,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就要更多考虑减少成本和代价,更多考虑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树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理念,要在理念转变推动下,加快推进现实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快从世界角度谋划中国的发展,在有效开放国内市场基础上,丰富“走出去”的内容。
相信未来会有大量中国企业大举投资亚非拉等地的基础设施,支持我国相对先进的过剩产能走出去。实际上,这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最佳选择之一,是支持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五,用绿色GDP的眼光看待7%。
所谓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我国前35年经济快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今后35年不能再走这条“褐色增长”之路,而不得不走“绿色增长”之路。这条路是节约、低碳的,其基础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人力资本和知识,是质量和效益!相比而言,“褐色增长”消耗多,代价大,速度快;而“绿色增长”消耗少,代价小,速度慢。经济增长方式从“褐色”转到“绿色”,是从传统大国到现代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选择这条科学发展道路,宁肯速度慢一点,但求质量好一些,留给后代的发展空间就大一些。
用这种绿色眼光来看待GDP增长7%,就不会那么焦虑和恐惧,而会更坦然务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