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必须提高投入效率(2)

改善民生必须提高投入效率(2)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在民生方面投入巨大,不仅表现在财政支出上,也有制度建设上。最典型者,如教育投入,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达到4%;又如社会保障,在2011年中国建立起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的制度全覆盖。

如何让老百姓更加满意?其实学界业界早有共识,那便是提高民生投入的效率。

其一是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如何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并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是公共政策讨论的核心问题。中国政府惯常选择“试点”的方式推进某一项政策,或是从省到村、走马观花式地进行“调研”。无论是地区试点,还是大规模的政策实施,往往也只有“经验总结”,而没有量化的评估。

一笔钱到底该怎么花才最有效,缺乏严谨的预实验和事前事后的评估。在这方面最新的案例,莫过于儿童营养餐的推广。民间研究机构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量化了儿童早期营养干预的重要性,推动官方政策出台后,又对财政投入进行绩效评估。而只有这样严谨、科学的政策制定,才能保障财政投入没有浪费,政府补贴没有错位,公众能从中真正受益。

其二是扩大公众的参与度。相较于民主社会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中国的民生投入大多还是“部门博弈”。大到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小到一个社区的资金使用,都以行政为导向,公众缺乏话语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利益团体针对不尽合理的公共政策开展公众倡导,试图通过人大、信访等制度参与到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但除了引导大众媒体的舆论设置,大多数倡导性的社会运动都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

其三则是公共服务供应体系的市场化。过去中国政府的民生投入,少有以补贴需方的方式,充分刺激服务市场的发育,而更多的是以补贴供方的方式,尤其是以补贴公立机构为主的服务提供者,来体现民生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以来的诸多表述,体现出中国政府在公共服务的管理、供应方面的思维转向。包括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强调,在养老服务、大病医保经办等具体领域鼓励民营机构的进入;也包括对事业单位“去官化”的推进部署。

显然,有效率的民生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技术性的“改进”“加强”,而是从决策机制,到供应机制整体性的改革。有公众充分参与的公共决策,方是最终让老百姓满意的民生政策。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