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徐奇渊:2017年中国经济 稳中求进 深化改革

QQ截图20170301185653

徐奇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高端论述

点此浏览PPT

徐齐渊报告音频.mp3

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同样的全球经济也是如此。在指导今年经济工作的大体方针中,我们可以从2016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找到这样的一个关键词——稳中求进,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关键点。稳中求进是我们治国理政的一个总体原则,也是经济工作的一个方法论,而且用它来指导2017年我国的经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理解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一)稳中求进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稳”,怎么样实现“稳”?什么是“进”,如何实现“进”?看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的原文,大家可以发现,在这个报告里提到了“稳”这个字有24次。另外一方面,“进”是改革、进取,如果查关键词“改革”,我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提到了40次“改革”。可见,“稳”和“改革”(进)都非常地重要。

“稳”这个概念,从狭义上看,它是一个宏观调控的概念,希望短期内经济稳定、社会稳定、金融风险处于可控范围,这是“稳”的目标。如何实现“稳”,有很多的手段,包括短期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结构改革。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本身是一个“求进”的目标;反过来,短期的改革也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所以,“稳”本身既包含短期的一些宏观调控措施,也包含一些有利于中长期稳定的改革措施。我们再看“进”。“进”,主要是指改革。

改革和稳定之间有一致性的地方,也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我们强调要稳中求进。什么样的情况是矛盾的呢?概括一下“稳”和“进”中的矛盾,无非是这样两种情况:第一,为了追求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把注意力都放在稳定这个方面而不思进取,不追求改革,害怕改革,害怕承担改革的风险,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能看到一个稳中没有进的状态;第二,我们一味去追求改革,去追求变化,而忽略了短期的宏观经济稳定,那么这个改革反过来可能对当前的宏观经济产生一些不利冲击,这个改革对短期稳定造成的影响也不利于改革本身的可持续性。所以,我们希望稳定和进取(稳定和改革)之间有一种一致性的关系。所以,“稳中求进”这个词背后我们要处理好一对关系,即:短期稳定和长期稳定的关系,以及改革短期和中长期利益的平衡。

(二)日本两次房地产泡沫的不同结局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历史,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教训。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房地产价格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我们的政府和主管部门也非常关心房地产的调控。最近,习主席也提出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2016年10月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到,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最近我们也看到,包括央行的一些表态也提到,把工作重点放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上面来。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既是一个商品市场,又是一个资本市场。这个市场在日本其实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陷入了房地产泡沫崩溃的状态,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重创,后来出现了所谓的失去的10年、20年甚至30年。当然,对此有一些争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确实对日本经济的活力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冲击。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案例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这个案例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准确地说应该是1973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达到了一个高峰,甚至房价收入比比1989年的高峰还要高出17%。如果我们用房价收入比来衡量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话,那么70年代恐怕在一定程度上比80年代末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但是历史的结果非常有意思,7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得到了一个良性化解,而没有出现80年代末之后的情况。这里,我们就要用这个例子来讲一讲“稳”和“进”之间的关系。

首先,时间回到1973年。当时,日本房地产价格迅速地上升,相比于1960年日本的房价总体上升了10倍,同时房价收入比比1989年的高峰要高出17%。这个时候,日本政府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怎么样稳定房地产价格,从而稳定整个金融市场以及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日本在四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使房地产泡沫被消化掉了。

从1973年到1978年的五年中,虽然日本的房价每一年都有温和地增长,房价上升速度大概是在2%到3%;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的居民收入上升得更快。所以,出现一个结果:1973年到1978年,日本的房价收入比下降了37%。换一个角度说,相对于日本居民的收入来说,房价下跌了37%。虽然房价是上升的,但是因为收入上升速度更快一些,所以房价收入比出现了一个绝对下降。当时房地产的泡沫就得到了良性的化解。

日本采取了哪些政策?第一点是人。日本经济在70年代处于人口红利的上升期,日本人口老龄化出现在80年代末,所以在70年代日本仍然享受人口红利的好处。所以,随着经济增速上升,居民收入上升可以消化掉一部分房地产价格的泡沫。第二点是钱。当时日本货币政策,基准利率从4.3%一直提高到9%,将近翻了一倍。在利率提高的同时,货币政策紧缩,流动性回笼,房地产价格泡沫也得到了一定的遏制。第三点,日本政府治理房地产市场的土地流转环节。因为在房价上升的同时,一级市场上土地的流动也出现了一些疯狂炒作,所以日本政府对土地流通环节进行了一些干预。第四点,日本政府在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进行了一些调节。回过头来看,其实对我们的启发是这样:当时日本总体上处于一个人口红利的阶段,而且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和管控的措施。所以,日本从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中找到了一条道路,化解了日本当时的房地产泡沫。我们后面再对比中国的情况来进行介绍。

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次达到高峰,但是这一次日本的经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在1989年、1990年前后出现迅速崩溃。之后,日本的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

有一些经济学家尤其是非常支持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可能会觉得泡沫的崩溃或者危机的冲击也有正面作用。这怎么样理解呢?因为每一次危机之后都会伴随着资产价格的重新调整,那么这个价格可能会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危机之后有一些企业优胜劣汰,最低效的企业被淘汰了,同时社会经济生产要素资源向最优秀的最高效的企业集中,所以每一次危机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是一个高效率的优化配置。那么,一般来说,这样的危机发生之后,经济会有韧性、弹性,会修复自己,然后具有一个更高的经济增长潜力。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情况。

但是,当时日本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发现,整个市场上并没有实现优胜劣汰,相反是一个逆向淘汰。为什么会有逆向的淘汰呢?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以及大财团进行了强力干预,所以房地产泡沫崩溃、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大财团下属的这些企业,也不是那些大而不倒的企业,而是本来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回过头看看,我们中国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如果发生了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如果稳定的措施不到位的话,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目前,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没有完全理顺,同时政企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机制。另外,还包括有一些金融风险的分担机制需要建立完善,比如存款保险制度、失业救济金和养老保险制度,等等。如果社会保障体系、金融风险分担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到位、政企关系没有完全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刺破房价的泡沫,那么我们会发现整个市场最先受到冲击的往往是那些中小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和一般居民的就业以及收入。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优先做一个理顺,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弹性。这是我们得到的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刘玉婧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