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通货膨胀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全球化、通货膨胀与中国的货币政策

全球化进程是不是影响到国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今天我想问的是前一段时间大家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存在一个比较大分歧的问题,就是全球化进程是不是影响到国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张成思:2007年以后,西方学术界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全球化至少对美国来讲影响不大,比如对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没有太显著的影响,后来的研究有一些比较矛盾的结论,但是总体上这是一个时政问题。我们想知道的是全球化进程对国内宏观政策的制定,对国内宏观指标的影响有没有?显不显著?可能从逻辑上讲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只能说有可能有影响,但究竟是不是有影响、是不是有显著的影响,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

最近我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就是关注全球化是不是影响中国这样的国家,我最初做这个问题受到一个什么启发呢?我们想一下新世纪初的时候,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上是比较低的,西方的判断说中国是输出通货紧缩的,当中国市场繁荣起来之后,西方又有一个结论是中国是输出通货膨胀的,我反过来想这个问题,西方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经济的萎靡、物价的变化等等,是不是也会输入到中国来,不是说中国输出通货膨胀、输出通货紧缩,而是西方国家也同样对中国有一个输入、输出的问题,不要总从一个视角看中国怎么影响世界,可以换一个角度反过来看世界怎么影响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大,要落地就需要有一个承接的载体,现在研究这个框架主要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模型框架入手,在已有的框架下做一些修正、改进。这个问题既然是一个时政问题,就需要比较细致的、深入的计量分析,同时又有一个比较严谨的逻辑分析框架和基本的逻辑思维在里面。这也是我近期的研究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你能和我们讲讲你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吗?

张成思: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到底靠什么拉动,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选题。大家看到投资拉动增长这个模式备受诟病,但转向消费,消费又不足,还有就是应该摆脱出口导向思路。

所谓全球化程度,实际上就是贸易开放程度。这个变量所捕捉的信息,比较开放,这是从贸易这个层面来说。当然全球化还有一个层面就是金融全球化,我这个研究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入手,金融全球化的视角,一个是目前还没有做出来,或者说还没有做。

从经济全球化的指标可以看出来,从1984年到2012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上世纪80年代大概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或者开放度,现在我们叫全球化程度是20%多一些,上世纪90年代到了30%至40%,2000年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加入了WTO以后是50%至60%,甚至是将近70%。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个短暂的回调,但是现在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化进程在加速和提高,全球化程度在提高。而事实上在2000年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全球化程度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跳跃。这个对各个国家及我们国内的宏观政策是不是有冲击?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这可能不光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现实的时政分析、时政问题。

回过头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的贸易进出口层面还有没有空间?我们现在的全球化程度和全世界相比还排在100名以后,就是进出口总额与我们经济体量的比值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当中我们排在100以后,是居中靠后,所以至少在出口层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还有通货膨胀标准差,在2000年以前是8.92,2000年以后这一序列的变化降到二点几。原来我们的通货膨胀变化是幅度很大的。它有一个好处,就是中西方变化反映在预期里面,让你的预期比较精准,特别是标准物。标准物减小的时候,有可能不显著。但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的表现与全球化的进程有一个伴随的关系,就是全球化程度好像越来越高,这时候很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平稳,水平值越来越低。但可不可以反过来想?我国通货膨胀率很低,有可能是别国输送到我们这个国家来了,不要总站在西方角度,单纯地讲中国输出通货紧缩和输出通货膨胀。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在近二三十年当中,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全球化程度也非常明显,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所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有两个趋势需要关注:一个是通货膨胀率呈现出水平值下降,波动幅度也下降,这是一个特征;二是全球化程度实际上也开始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