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其发展路径、功能定位和体系建设,与西方智库相比有着明显不同,也与我国古代智囊不同。古代智囊是指足智多谋、专门为别人出谋划策的人,“以智辅政”。中国两千年前就有智囊,如养士、谋士、师爷、幕僚、幕宾、谏议大夫以及翰林院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三千门客”,这可说是我国智库的初级形式。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智库为中国古代比较知名的四大智囊。刘邦智库依靠“初汉三杰”取得江山,刘邦评价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治国安邦,理财筹粮,不如萧何;引军打仗,克敌制胜,不如韩信”。智库区别于幕僚、师爷等,在于是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咨询机构,是智力集中地,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服务决策为实现宗旨的手段。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智库发展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多元主体共存共发展,为党、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研究和公共决策咨询、政策解读、决策方案评估等服务,它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它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基本特征在于:一是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政治制度和决策咨询工作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二是必须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坚持求真务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长期性问题研究以及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力争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提供管用的政策建议,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贡献。三是官方智库贴近决策层,有明显的体制优势,官方智库是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探索执政规律、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智力支持和主力。四是积极发挥民间智库的积极性,引导各类智库有序发展,培育客观、理性的智库群体,让真正服务群众利益的智库机构发展壮大。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还在于要突破我国智库发展当前相对滞后状况,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智库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中,决策咨询作用和地位不断加强,为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出现了一批专业研究与决策咨询能力较强的智库机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智库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智库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我国智库的水平和发挥的决策咨询作用远未达到决策者的需要和期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库的数量多,但在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智库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机构数量众多但实力不强;研究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研究内容碎片化、针对性不强、“管用”性不够;对外交流不足、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欠缺。
从深层次看,主要是四个问题:一是宏观制度环境不完善,智库在公共政策决策中定位不明确,法律上制度上缺乏明确定位。二是智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我国智库机构体系多元,管理体制属地化、部门化,各为其主,各自作战,相互交流、合作与竞争的程度十分有限,工作职能和定位各不相同,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各类智库机构小而多,整体实力不强。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适应智库发展需要。一些智库机构官本位现象严重,体制内智库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以行政职务为导向,高素质智库从业人员不便于引进;财务制度上,经费来源和使用与智库活动需要脱节,智库投入相对不足。四是长期以来,数量众多的官方智库服务对象单一,目前还存在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