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一些围绕制度创新的关键词不断出现,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负面清单模式等一系列充满专业术语的制度变革,冲着政府而来。许多人迷惑不解:在上海只有28.78平方公里的一块地方,被划为“自贸区”,意义究竟何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中央决策高层怎么会如此重视?
肯定的答案是:建设上海自贸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和新模式。倒逼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积极的成果是:中国已经取得了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正在成为全球金融大国。上海自贸区以及上海与香港股市交易的互联互通机制即是一个标志。上海自贸区自建设以来的各项任务顺利开展,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改革效应开始显现,树立了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试验区成立一年来,区内企业已由设区前的8000多家猛增到21233家。2014年1—9月,区内企业完成经营总收入11680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商品销售额达到10050亿元,增长11.5%;航运物流服务收入完成880亿元,增长17%;完成进出口额5661.11亿元,同比增长8.3%,整体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8.6个百分点,高于上海4.6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20%。自贸区入驻的与金融相关的企业已达2546家,占入驻企业数的25%。金融服务业快速兴起,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空间。设区前外资准入管理有1000多项审批,实行负面清单后减少到139项。己在形成开放透明的投资管理制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金融制度创新、推进政府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初步形成3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事项。
让我们很受启发的是:国际形势和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从传统议题转向新议题,以开放促进改革是必然的战略选择。贸易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从实体贸易转向数字贸易,从关税壁垒转向监管壁垒,从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从边境措施转向境内措施,从经济标准转向价值标准。经济全球化新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为此,上海自贸区在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发展和开放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进行大胆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最重要的亮点就是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及金融开放服务业。这项改革的实质,是要打造一个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解决我们现行体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