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科工作者在法治建设中的时代使命(2)

甘肃:社科工作者在法治建设中的时代使命(2)

摘要:当代社科理论工作者应当在新的历史阶段肩负起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理念、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宣传导向,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弘扬传播。

三、社科工作者应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担当者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形势下我国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当代社科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社科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学习研究宣传依法治国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发挥规划课题等导向作用,联系当前实际,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研究和阐释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研究和阐释依法治国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

我们当前必须正视的是,中国通往社会主义法治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司法公正面临严峻考验……依法治国,推动法治社会的形成,需要每位社科工作者持续坚韧的付出和担当。社科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强法治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通过司法制度维护自身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享有更多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当代社科工作者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出发,善于把法治理论语言转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群众语言,用群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去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要善于倾听群众呼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畅通民意表达和沟通渠道,不断扩大法治宣传的辐射面和渗透力,不断满足全媒体时代的受众的法治需求。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使法治建设研究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服务人民群众。

四、社科工作者应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者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国家法治的坚实根基。离开文化传统,割断文化血脉,法治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当代社科工作者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丰富中国法治理论研究,不断赋予当代法治理论成果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社科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教化、传播功能,以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法治文化产品为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推进法治文化与城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

(作者系兰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